鼹鼠是药材吗(鼹鼠药用价值)

鼹鼠

拼音Yǎn Shǔ

别名隐鼠(陶弘景)。

出处《别录》

来源为鼹鼠科动物麝鼹缺齿鼹全体。春、夏、秋季挖掘洞道捕捉,或用竹弓、鼠夹等工其捕捉。

原形态①麝鼹

体长100~126毫米,尾长14~23毫米,颅基长27~29毫米。为形体较小的一种鼹鼠。吻部尖长,耳壳缺失。眼退化。尾细而短,仅被稀疏短毛,末梢有一小束毛。后足被毛亦甚稀少,老兽则近乎光裸。体背毛色深灰棕色,嘴下颜色较浅。腹面毛棕灰色。全身毛色均带金属闪光。

栖于阔叶林带或森林草原地带以至半沙漠地区,较喜干燥。终生在地下生活,地下掘有很长隧道,将土推出地面,形成一个个小土堆,很少爬出地面。食物以地下昆虫、蠕虫为主,也食野生植物。

分布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②缺齿鼹

形体较大,长178~220毫米,尾长23毫米,颅基长约44毫米。吻细长,眼小,耳隐于毛中。下颌犬齿缺失。肢短,足发达,爪长而有力。毛细而密,柔软而带闪光。四足裸露无毛。体背毛色棕褐,毛尖深灰。腹毛较短,棕灰色。

栖于阔叶林中潮湿多草之处,在地下挖掘洞道营地下生活。

分布东北地区。

性味咸,寒。

①《别录》:"味咸,无毒。"

②《食性本草》:"寒。"

功能主治解毒,理气,杀虫。治痈疽,疔肿,痔疮,喘息,淋病,蛔虫病。

①《别录》:"主痈疽,诸瘘,蚀恶疮,阴匿烂疮。"

②《本草拾遗》:"肉:主风,久食主疮疥痔瘘。膏:堪摩诸恶疮。"

③《本草图经》:"风热久积,血脉不行,结成疮疽,食之可消去;小儿食之,亦杀蛔虫。"

④《东北动物药》:"解毒,理气。治疔肿,痔疮,淋病,喘息,胃癌。"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3~5分;或煮食。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涂。

复方①治疔肿恶疮:鼹鼠一只。烧焦研面,取醋二两煎至一两,再加入适量的鼹鼠粉末,搅成膏状贴患处,用香油调涂亦可。(《东北动物药》)

②治胃癌:鼹鼠一只。用瓦焙成焦黄色,研成粉末。每次五分,黄酒冲服,日服一次。(《东北动物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