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这首诗应该是我上小学时学过的,如今,相去数十载了,再学这首诗,年龄和心境完全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吧。诗还是这首诗,一字不差,而我,已经全然不是那个时候的我了。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的理解和翻译
横着看,山峦起伏,侧面看山峰耸立。远看近看,看到的山,有高有低。
无法看到庐山真正的样子,因为身在山中。
苏轼
深度解析
当初理解这首诗,只是字面意思,没有觉得特别。如今理解,发现这首诗中蕴藏着禅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颇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我们看任何事情任何人,其实,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吧,从“我”的视角出发,给事情或者一个人下定义,而其实,我们永远看不到事情100%的真相。因为事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山中看山,尚且看到的都不一样,更何况,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事情或者看人,也会看到不一样的“相”,如果我们执着于那个看到的“相”,永远看不到真实的本相。而近些年流行起来的航拍,又帮助我们多了一个视角,看山看水,但似乎也只是另一个“相”而已。不过增加了我们对于事物的大视角认识。就像那个“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其实,也是人类认识地球以外银河系中其他星球的一只“大眼睛”。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了解透彻一个东西,或者一件事情。就像我们永远无法了解自身一样。而苏轼先生,也体会到了这一点,通过看山。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这四个字,原来念成“题西, 林壁”,如今才知,应该念作“题,西林壁”。因为这是写在江西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的一首诗。而这首诗,是苏轼被贬后从黄州改贬到汝州。(今河南临汝)的途中,路过了江西九江,与友人参廖一起游玩庐山的时候写的。很巧合的是,随机选择的这首诗,竟与我昨日分享的词,成了连续剧。
这一首,心境全然不同。友人陪伴,没有了孤独。看到了山,也想到了很多事情。
大概他在想,为何被贬。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当初看那个“新法”的时候,觉得各种不妥,于是,各种贬斥。如今被贬后再看,就像眼前的这座庐山,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样子,于是,这新法又是另一番感觉了。
他似乎心里在想,王安石的新法,倒也有几分可取之处,并不是一无是处。为何我那时,执迷不悟,非要将新法批判的一无是处,而招来这被贬灾祸?还连累亲友数十人,我何苦当初?由着皇帝的意思,不行吗?自己看到的难道就一定是对的吗?如今想来,不一定对啊。
庐山景色
果然,去山里走走,人的境界都开阔了。比起前一首,在黄州的寓所里写的那种苦闷忧愁,又有点怨恨的消极心态,这一首明显心态积极了许多。他似乎想通了一些,也不抱怨了。
被贬后,也不一定是坏事吧,终于可以放下工作,游山玩水,写写诗词了,也不错啊。全在乎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并不是事情本身。
所以,这首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庐山的美景,也让我们学习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有很大不同,消极没准也能变成积极的。所以,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再看看这个挫折,没准,它是你成功的垫脚石呢?
庐山
更多内容关注百科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