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提到了“压抑”,那就不得不提到在心理学中对于“压抑”的定义。
压抑,精神分析中提出的防御机制之一:
具体指的是个体将自我无法接纳的一些冲动、念头、情绪或需要等,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
另一方面,压抑的内容也包括过往的痛苦回忆。
而压抑的意义在于,使得个体免受动机冲突,以及避免个体体验到过度的负面情绪和感受,从而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
说白了,在某些情境下,我们只有压抑住自己的某种需求或想法,才能使得我们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或是生活。
但是在这里不得不多提一句,与压抑容易混淆的概念——潜意识。
压抑在本质上是意识层面无法觉察到的一种心理过程,而压抑并非如此,而是一种能够被意识觉察到的,“自己正在被困扰”的心理过程。
举个例子,
- 恋母情结往往是被个体无法接纳的,从而会被个体完全地抑制到潜意识中,几乎不会被意识觉察到——这就是潜意识。
- 作为下属或晚辈,想要反驳上级或长辈但又担心会伤害到对方的情况,则属于压抑。
两者之间虽有所差别,同时也在专业领域存在名词不统一的情况(在一些文献中,两者的含义是相同的)。
不专业地讲,很多情况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只是在于程度不同而已。(不进行深度普及,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资料)
所以当事人在判断自己属于哪一种情况时,不一定要进行过度的区分。
回到正题,压抑本身是具有对于个体积极的功能性的。但是当压抑这种防御机制被不断使用时,则会开始影响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健康。
请不要忽视,不断使用压抑这种防御机制,的确会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
下面将列出比较常见的负面影响:
1、情绪或行为的“反弹”
犹如弹簧一样,一味地压制最终所导致的后果,只会让这个弹簧跳得更高。
举两个常见的例子,
- 一个想要控制自己不吃甜食,从而达到减肥目的的人,往往会变得更加想吃甜食,从而导致会吃更多的甜食。
- 一个看起来似乎不会生气的人,会突然以一种周围人都想象不到的方式大发雷霆,从而吓到所有人。
这就是情绪或行为的“反弹”。
2、干扰自身能力的正常发挥
格式塔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
人的心理就像是一座舞台,每一个需求或情绪都是一个想要极力上台表演的演员。而当某一个很想上台的演员不被允许上台时,他并不会因此就停止。相反,他会更加想要上台。
后果就是,自己表演不好,也没办法让其他演员按部就班的表演。
这就是长期压抑的后果,一方面会导致“反弹”的同时,还会影响到自身其他功能的正常运作。
3、形成极低的自我价值感
所谓自我价值感,指的是个体认为自我是具有价值,并值得被外界重视的一种积极情感体验。
而长期以往的压抑,则会导致这种积极的体验受到威胁。
因为压抑的那些情绪和需求,往往是个体最要紧的那一部分。
当这一部分被长期的忽略甚至是否认时,个体对自我的认可也就逐渐降低——自我价值感也被逐渐削弱。
4、小心抑郁
还是弹簧的例子,一味地压抑具有另一个极端后果——弹簧被压崩了。
崩了的后果,意味着弹簧会失去自身本来的功能——个体的心理功能受损。
那些曾经很在意的需求和情绪,似乎从此“消失”了——抑郁症和抑郁心境的典型特征——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
5、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学讲究身心一体,中医也将致病因素分为:六淫侵袭、情志所伤。
后者,即是对于情绪长期压抑所导致的常见后果。
对于身体的具体影响,可参考: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
(七情过度或长期的被压抑,都会影响身心健康)
那么,重点来了该怎么办?
尝试自我接纳。
1、允许需求和情绪的存在
需求与情绪本身并不存在对错之分,也值得被认可。
受到需求和情绪推动的行为才会有对错之分——因为存在后果。
现实世界中,我们不得不考虑行为发生后所产生的后果。
但是在心理世界,情绪和需求都是真实存在的,都有其各自的重要意义——也都值得被认可和接纳!
或许你现在的状态很不好,或许你觉得当下的状态还能接受。
不管怎样,先允许自己有这些需求或情绪。
2、尝试其他表达自己或满足自己的形式
大部分人的表达形式较为单一,当发现某一情景下,自己的需求或情绪不能表达时,就会开始压抑——To be,or not to be——主观层面就会开始采用较为“极端”且单一的方式。
但其实,对于任何一种情绪或需求的处理并非是只能“非此即彼”的,或者“非黑即白”的,所以我们不要给自己过度的压力,比如失恋了,不必要求自己完全不能悲伤和难过,比如不用要求和强迫自己马上彻底放下。
情绪的表达并非只能是压抑或是向对方发泄,需求也并非只能是被满足或者不被满足,有时只是“被看到”或是简单的表达就已经足够了。”
所以要调整自己的认知,采取更加成熟和有适应性的心态和思维,在“是”和“非”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的状态:
- 比如,失恋分手了,我们允许自己难过,但努力调整自己让自己不至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 比如,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一定是强势的和对方辩论,也可以是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来让对方更加理解自己,比如非暴力沟通的方式(由我翻译的非暴力沟通两性关系篇,近期即将出版,到时候会分享大家这部分内容)。
(最初的尝试,可能反而会让有些人感到挫败和无力。但是希望可以对自己和别人多一点耐心,多尝试一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3、寻求专业上的帮助
其实针对于个人心理健康的维护或是调整,在网络上有很多相关的内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找到一些这样的内容还是很容易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以此方式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
如果自己在进行大量尝试后,情况仍然很差,那么这个时候还是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寻求心理咨询)——尤其是你已经明显觉察到自己似乎哪里出了问题时。
写在最后,
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很多面的,我们都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不管是“压抑”这个行为本身也好,还是长期压抑之后所导致的后果也好。
如果可以的话,试试从其他角度切入以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收获,我们的所有情绪问题,都是源于我们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角度。
最后,希望你可以接纳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 “焦虑和不安,我知道你在,我知道你很担心我有危险,但请你相信我,我此刻是安全的,也请你相信我,我有处理好事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