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斗茶”之风盛行,建盏茶具深受界喜爱,因此,从宋至元代,各地竞相仿制,并形成许多黑瓷窑场。
据考证,建窑亦称“建安窑”和“乌泥窑”,分布在南平建阳水吉,两宋时期福建建阳建窑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当然也有烧成“鹧鸪斑”,“银星斑”的,别致美观。
下面咱就从三个方面,说一说什么样子的建盏才算精品建盏。
建盏
看重量
同大小茶碗铁胎相比于非铁胎的肯定要重。不过重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一个比较是没有办法判断手中盏是轻还是重,更别说通过重量去判断是否为铁胎了。
而且,一只盏的轻重并不仅仅是铁胎体现出来的,口径的大小、盏壁的厚薄、盏的高矮等等也都是直接影响盏的重量的。
不过,目前也有不少建盏薄胎作品,重量极轻,可不能说薄胎作品就不是铁胎哦。而且,同口径同类别的全手工作,品要比机压的作品重的多,也不能说机压作品就不是铁胎。
磁铁吸
大部分建盏都是可以吸住一些小磁铁的,当然前提条件是磁力一定要大于磁铁的重力才可能吸的住。所以磁铁一定要尽可能的小。
可能有盏友发现了,上面只是说的大部分建盏可以吸住,那剩下的那一小部分是什么情况?简单一点说,铁的氧化物也是分为有磁性的和没有磁性的,如果建盏胎中含铁量很高,但是具有磁性的铁的氧化物并不多,那肯定也是吸不住小磁铁的,此时说此胎并不是铁胎就大错特错了。
看颜色
明确一点,建盏的烧制在还原气氛下,一般胎会形成铁灰色。但是,也许有的胎会呈现偏红褐色,不是因为含铁量低,而是气氛偏氧化了。所以,看到胎并不是那么黑,不要着急下结论说不是铁胎。
有的所谓的“建盏”,看胎底颜色也是铁灰色,像极了铁胎,难道就可以肯定的说是铁胎了吗?其实不然,这也可能是上了一层化妆土。不过建阳本地的师傅一般不会“舍近求远”去寻找含铁量低的胎土去烧制建盏,这点大家可以放心。
大家手中如果有宋代建盏残片,可以看到断裂面胎土很黑,这颜色确实是胎土含铁量高的一个外在表现。也有的断裂面呈现偏红的红褐色,那是后期长时间接触空气氧化所致,如果再敲下一角,新断裂面便可以看到颜色有多黑了。
结语
宋代斗茶,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视建盏为斗茶的最佳珍品,建盏更是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赞誉有加的篇篇诗赋。
建盏作为宋代另一种的文化载体,伴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并对日本陶艺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曜变天目、油滴建盏等南宋旷世珍品被日本视为国宝级文物,饮誉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