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平仄对应声调(格律诗中的平仄,在普通话中对应哪些声调及作用)

如果说要给小朋友挑选一两本古代诗歌的读本,很多家长想必会选择《千家诗》或者《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收录了唐宋等时期122家226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四种体裁的诗歌,这四类诗都可以归为近体诗。《唐诗三百首》收录唐朝77位诗人的三百余首诗歌,而体裁包括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大类,同时单列乐府诗于每类之后,全书涵括唐代诗歌的全部体裁。

虽然都是诗,有些古体诗和近体诗看起来差别也不大,然而近体诗在文字背后、句子之间隐藏着一套古体诗没有的规则——格律。

一、乐府、古体诗和近体诗

1 乐府。乐府产生于汉朝,本来是配乐演奏的一种诗歌,种类上有曲、辞、歌、行等。比较著名的有《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唐诗三百首》里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塞上曲》、《塞下曲》,李白的《清平调》、《将进酒》、《蜀道难》,王维的《渭城曲》,杜甫的《兵车行》,孟郊的《游子吟》,高适的《燕歌行》等等都是乐府诗。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朝人写的乐府,是摹拟汉乐府样式写的乐府诗。乐府是古体诗中独特的一类,其中有些如《渭城曲》和《出塞》,表面格式和七绝很像,但是并不对仗;有些像《游子吟》虽然对仗,但又比五律又少了一联;最有辨识度的要算李白写的乐府诗,如《蜀道难》、《将进酒》,长短不一。

诗词平仄对应声调(格律诗中的平仄,在普通话中对应哪些声调及作用)

2 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诗三百首》中除了乐府之外的其他诗歌,总的分为古诗、律诗和绝句三类,三类又各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如果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上看,唐朝之前的诗人,那他们写的基本上都是古体诗,而问题是唐朝包括唐朝之后的诗人们也会写古体诗,就好像我们现在人也会去模仿写古代诗词,不管写的好不好,但我们至少得知道自己写的算不算是诗歌,属于哪一类诗歌,写成四不像,岂不是贻笑大方。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知道了近体诗的特点,古体诗就好理解了。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虽然叫近体,其实到了初唐才发展而来,对于今天来说,古体、近体都可以称为古代诗歌。

格律是打开古体诗和近体诗(律诗、绝句)之间差别之门的关键钥匙,格律诗或律诗规定:

①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个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②押平声韵;

③每句有明确的平仄要求;

④要有对仗,一般在颈联和颔联。

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就是典型的五言律诗,一韵到底,颈联和颔联对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虽然近体诗只有四个方面的要求,但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而又能把思想感情通过优美的字词表达出来又是非常艰难的。从这个方面来讲,为什么唐朝人又喜欢写古体诗也是有原因的。古体诗没有这么多束缚,句式可长可短,可长短相间,韵脚不一定要求平声韵,不对仗也可以,对于平仄的要求也相对宽松。五绝和七绝和律诗一样,除了字数少一半,押韵、平仄、对仗都和律诗一样有要求,所以绝句也是近体诗。

诗词平仄对应声调(格律诗中的平仄,在普通话中对应哪些声调及作用)

二、平仄和声调

面对一种文字形式,判断它是否属于律诗,我们一般首先看它的字数、句子格式,然后会看它是否押韵,也就是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是否是同一韵母,如果每句都不是同一韵母,那就很难让人接受它是律诗,甚至是诗。

按照上述律诗的规则,光有同一韵母还不行,还要押平声韵,什么是平声,什么又是仄声。

1 古代的声调

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古人写诗的时候把这四声分为两类,平声即平声调,上、去、入归为仄声调。这就是平仄的意思。

2 现在的声调

积、极、挤、剂,这四个字在现代汉语都是单音字,按现在的声调分别是第一声到第四声,这四声也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上声的“上”读第三声更贴切。

3 平仄的古今区分

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和古汉语的四声的对应关系基本上是这样的:

古代的平声对应现在的阴平,阳平(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的上声有一部分变为现在的去声(第四声),其余仍是上声(第三声);

古代的去声到现在仍是去声(第四声)。

简单归纳一下,现在的第一声、第二声在古代属于平声,第三声、第四声在古代属于仄声。有人会问,现在的第二声明明也有一个声调上升的趋势,怎么会是平声,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说结论就是如此。

4 入声的问题

我们现在人读懂古人的平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古代的入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入声转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也就是说古代某个仄声的字(入声属于仄声),我们今天读起来它很有可能已经是平声(第一声或者第二声),字还是那个字,但是发音已经很大的不同。这对于我们按照平仄规律去诵读古诗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把普通话的声调和古声调对应起来看,不一定科学准确,但不用普通话的发音去读古诗,那又应该怎么去读呢?用方言去读,或许某些地方的方言声调还是符合古代的平仄的,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个“斜”字在普通话里读第二声的xie,在有些方言里读第二声的xia,读方言似乎更和韵,但却很难推广。

在读诗的时候遇到某个字读起来应该是平声,却出现在了仄声的位置,这个字很有可能就是入声,这时候可以查字典、相关工具书,确定这个是在古代是否是入声,如果是那就把它记下来,以后再遇到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5 律诗的平仄

平仄,是律诗最显著的特点。以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为例,可分为四种:

第一、二种: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打括号的是可平可仄,仄起式的第一句可以是“(仄)仄平平仄”,也可以是“(仄)仄仄平平”,所以仄起式有两种。下同。

第三、四种: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仄起式的第一句挪到第四句,就成了平起式。虽然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全部的句式的平仄结构关系只有四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句重复出现两次构成了八句。

七律的平仄规则是对五律的扩展,每篇也总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句上进行切换。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杜甫的这首《春望》,对照着平仄规则,按照今天的普通话朗读,会发现“别”现在对第二声,属于平声调,可见在古代,“别”和现在的读法不一样。“胜”读第一声,“簪”不读zan,而读第一声的zen。读这首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第二联的“心”和第三联的“金”是否押韵,答案是押韵的。虽然现在读起来,“深”和“簪”是同一韵母en,“心”和“金”是同一韵母in,但根据古代的诗韵表来看,这四个字都押同一侵韵。

诗词平仄对应声调(格律诗中的平仄,在普通话中对应哪些声调及作用)

三、律诗的押韵

在上述的平仄规则中,无论平和仄怎么安排,到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调,这就是对应上面提到的律诗必须押平声韵。平声韵是指,韵脚的这个字韵母要相同,而且得是平声调。

具体来说,五律的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的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

把律诗的押韵等同于,只要韵母相同的字都可以用来做韵脚,是不准确的。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韵书上规定的字来押韵的。诗韵或者韵书上一般限定了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写律诗一般查看平声韵。

平声韵又分为上平声15韵和下平声15韵。每个韵选第一个字做代表,上面杜甫《春望》的“深”、“心”、“金”、“簪”都属于下平声15韵中的第十二侵韵。十二侵韵可以用来押韵所有字如下:

十二侵,侵寻浔霖临针箴斟沈琴禽擒钦衾吟今襟音阴岑琳琛椹谌忱壬任黔歆禁喑森参淋郴妊湛。

四、怎样看待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律诗)是诗歌长期发展的结果,然而,文学体裁的发展和技术的升级迭代又不完全相同。后一种体裁的出现并不完全取代前面的体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以并存,甚至包括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南北朝的骈文在现在,只要有需要、有喜好、有灵感都可以创作出来。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不用乐府的形式改用律诗,未必能达到原句的艺术效果,所以说,是体裁服务于内容,而不是内容要被体裁所束缚。

诗词平仄对应声调(格律诗中的平仄,在普通话中对应哪些声调及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