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能不能给孩子买手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家长。
众所周知,孩子们都喜欢玩手机,家长怕买了手机,沉迷游戏,影响学习,但生活学习中又离不开手机,就连学校布置作业都是手机布置,所以,孩子们想完全脱离手机也不现实。
有这样一位家长,在儿子初二时给孩子配了一部手机。儿子很兴奋,刚买手机不到一周,手机里就下载了多个游戏软件。
空闲时间,儿子就玩手机打游戏。最初家长认为,学习很累,玩一会放松一下。可慢慢地家长发现不对劲了,孩子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回到家就找手机,吃饭上厕所都不放下。
家长见状,便要求孩子必须写完作业才能玩手机。本以为这样就会写作业快些,结果发现孩子的作业写得龙飞凤舞,完全是为了应付。
这种情况不到两个月,孩子的成绩年级下降一百多名。
家长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开始与孩子沟通,协商。最后双方达成一致:只能周末玩手机两小时。
孩子表面上遵从,可实质在父母上班不在家的时候,拿爷爷奶奶的手机偷偷玩。
迫于无奈,家长和孩子只能玩起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了。孩子想各种办法拿到手机,家长却时刻提防手机被偷走。就这样度过初中。
升入高中后,手机问题有所改观。因为孩子寄宿,学校管理很严,学生不能带手机入校。
孩子没有接触手机的机会,慢慢地就不再要手机了。一旦到了假期,问题就会重新上演,每天因手机费尽口舌,效果不大。
总算高考结束,孩子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家长应该放心了。可事实上,手机问题仍然贯穿于家庭矛盾之中。
孩子玩手机更无节制了,甚至玩游戏会通宵不睡觉,平时和家长也是零交流,一心扑在手机上。
家长看不惯儿子的这样表现,打算干涉,但孩子以考上大学为由,不听父母的。家里天天硝烟四起,不得安宁。
到底该不该给孩子买手机?班主任霸气回应:重点不是该不该买,而是买后怎么使用。
孩子天生自控力差,手机诱惑又大,很多孩子抵挡不住,而深陷其中。
家长越是控制孩子玩手机,孩子就越渴望,心心念念地想拿到,一旦拿到,就会如饥似渴,一发不可收拾,毫无节制可言。
孩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使用手机的习惯。手机可以买,但一定要规范使用,否则,手机就是罪魁祸首。
一,学会自律,而不是他律
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手机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了。如果正确使用,手机反而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有利工具。
有很多学习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不会的问题,用手机的搜索功能,很快就能查询到,这样能节约很多时间。
还有很多讲课视频,遇到问题,可以立马弄懂,而不是非得等到上学问老师。手机合理地运用,真的能让学习事半功倍。
二,约法三章,严格执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在各种规矩里成长,才会培养得更好。
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手机使用约束。比如:
每次使用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否则会伤害眼睛;
手机不能设置密码,如需设置要向爸妈公开;
手机不能偷偷使用,要在父母监管范围内使用;
吃饭时,睡觉前,走路时,上厕所时,都不允许用手机;
手机平时只限查阅资料,跟父母通话,娱乐时间只限周末。
手机娱乐不玩游戏,不看网络小说,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不添加陌生人,做到安全上网。
三,家长要做好表率
手机使用好习惯,不仅要约束孩子,同样也要约束家长。很多家长对手机也无自控力。下班回家,无休止地躺在床上刷视频,追剧,聊天等。
如果规则双标化,只要求孩子,而家长整天抱着手机,孩子心理会不平衡。要想孩子做到,家长同样要做到才行。
最后总结:
若欣老师认为,家长是可以给孩子买手机的,但要有管控的能力。不能买了手机后,任由孩子使用,等到真正网瘾再干预就困难了。
孩子上初中时,买手机是最合适的。这个阶段,孩子在父母身边,能在家长的监管下,良好的使用手机,提前培养孩子使用手机的自律能力。
如果真的出现问题,也来得及干预,等到高中再买,如果孩子使用不当,影响了成绩,来不及追赶。到了大学再买,孩子离家远,不再父母管控范围内了,如沉迷手机,可能会通宵玩手机,耽误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