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文章有深度(把文章写得有深度方法)

怎么写文章有深度(把文章写得有深度方法)

网图侵删

互联网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读后总能给人不一样的启发,令人耳目一新。

相较之下,大多数人常常费了半天劲,结果写出一篇流水账文章,要么没思想,要么没深度,读者不爱读,自己不爱看。

于是,好多人就心里纳闷了,难道自己不适合写文章吗?

事实并非如此。

要相信,凡事皆有方法论。你只要做到以下3点,写出有深度的文章便指日可待。

01. 深度思考有见地

如今,你只要打开搜索框,输入一个关键词,即刻弹出好多信息。然后,你逐个点开信息,却发现好多内容相似,仅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于是兴趣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这种现象被称为内容同质化,在新媒体写作上尤其常见,它使得好多内容千篇一律,造成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为什么会出现内容同质化?关键在于多数人思考变浅

比如,现在要写一篇文章,如果你做一个“搬运工”,不用一个小时就可以写好。如果你做一个“思想者”,可能三个小时才能写完。两相对比,当然前者更省时省力,好多人于是选择了洗稿。

大脑讲究用进废退。长久下去,靠洗稿写作的人思考力必然退化,直至完全丧失思考能力,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与其相反,富有思考力的写作者却能“笔落惊风雨”,用有见地的观点来征服读者,读者随之会心一笑。

所以,对于写作者来说,学会深度思考尤其重要。

凡事不要应付了事,要学会追根溯源,多问几个为什么,让自己对一件事物的认识一层层深入下去,深入到它的内部,完整地认识它。

文章是思想的表达。只要你多思考、多积累,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你的文章也会更富有内涵。

02. 跳出束缚上境界

作家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播放。

它意在强调,我们都容易在相似的环境下,做出相似的行为。

比如,你一看到马路对面站着老奶奶,不由分说地扶起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不禁一脸茫然,于是气愤地告诉你她在等人。

为什么你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因为在你的认识里,一看到马路对面的老奶奶,就自动以为她要过马路,这两个环节实现了无缝链接。

写作的时候,对于同一件事情,我们常常得出类似的观点,内心觉得这样做才合理,殊不知凡事皆有可能。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文章变得立体起来,而不是过于平面化。

比如,2019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爆红后,粥左罗的文章《哪吒将破40亿,闯中国影史前三!导演饺子:最怕你的梦想只有一腔热血》成为爆款。文章选题独辟蹊径,巧妙选取了影片导演这个角度,从而不露声色地道出影片的诞生过程,让人看后大呼过瘾。

道教有句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个人视野宽了,出路也就多了。

我们写文章,也要跳出“五行三界”,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写出的东西才会有境界、上档次。

03. 言简义丰出高论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一些电视节目备受关注,中华诗词令人欣喜地热了起来。

中华诗词的魅力,被主持人朱广权的一段话诠释地淋漓尽致:

“你曾经和庄子一起坐大鹏之背扶摇九天,和司马迁看过江山无常,繁华落尽人世间,和曹操横过槊,和李白醉过酒,和陶渊明采过菊,和白居易折过柳,这样的文字才真正是不朽,当然这些诗词一背就是一宿。”

在我看来,诗词的美不须多言,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言简义丰。

在常人看来,言简义丰是悖论,言简就注定意损,我们时常陷入一个误区:要把问题说深刻,就一定要用很多字数。

下笔千言、洋洋洒洒,一定就能说透吗?答案是否定的。

文学大家鲁迅,善于白描,用语精炼,技巧纯熟多样,描写新颖别致,好句联翩。

比如,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再如,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所以,写文章要舍得删减,懂得“留白”,点到为止,“一切尽在少言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