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是什么意思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le还是yue)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e去声,不应该读yue去声.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上,就有好几篇课文是论语的选段。其中最著名的一段,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的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以说是流传千古的名言的,也是我们作为礼仪之邦,迎接客人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这句话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可是,这里的“朋”真的指的是朋友么?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么一段,讲的是鲁定公五年,有个叫阳虎的人在鲁国作乱,满朝文武,都不守正道, 于是孔子不入仕途,退隐家中删定诗书礼乐。众多的学子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从远方而来,皆师从孔子而学习。其原文是这么写的:

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谮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这段话,大家是不是有点熟悉,是不是和“有朋自远方来”差不多呢?《论语》本就是孔子和他学生的言行记录,所以,这里的“朋”正确的理解应该也是和“弟子”有关。论语中,还有一句名言,叫“三人行,必有吾师”。也就是说,孔子其实也是一个学生,他们和他一起学习的人,自然就是他的同学了。如果再进一步,那就是“志同道合之人”。

“朋“这个字,源自甲骨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最早的时候,是一种货币衡量单位。而到了商周之后,朋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当时,私学兴起,产生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前来上学的学生们之间如何称呼,因为在这之前是没有大家凑到一块儿学习读书的情形的。不过,这难不倒我们聪慧的先祖,他们就假借古字朋群鸟相聚的意思来作为这种学生们之间的称呼,因此许慎说同学曰朋。

关于“朋“讲的是同学、弟子一说,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中,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朋党”的说法。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什么关系最铁,其中一个就是“一起同过窗”。古代时,同学之间、同科士子之间,往往会不自觉地组成一个小圈子,形成一种天然的联盟,他们的利益一直,志向相近,便会互相帮助,互惠互利。在相互攻讦时,就会把他们说成是“朋党”。而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其实就是同学会而已。

孔夫子在《论语》中所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将“朋”简单的理解为“朋友”,那就过于肤浅了。真正的翻译,应该是见到同学从很远的地方来了,是件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里提到的同学,也不是简单的同学。而是志同道合之人。

有朋自远方来是什么意思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le还是yue)

每次去KTV的时候,我都有一首必点的歌,是吕方的《朋友别哭》。里面有一句歌词是这么唱的“人海中...难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这其实,就是对“朋”这个字的注解。“朋友”这个词,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已经通俗化,“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也有了新的含义。但是,正像最近比较火的那句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远方而来的,并不一定就是朋友,对于“朋友”的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还是要分清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