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电影评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海上钢琴师》

多年前,朋友反复推荐我看《海上钢琴师》这部悲剧影片,但我始终没有勇气观看。因为总觉得“人生即苦”,何必给自己徒增悲情。然而,当我在那个午后沉浸在这部影片时才发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悲剧都让人痛苦。看过这部剧,我才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哀而不伤,悲而不戚。

《海上钢琴师》是由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意大利电影,改编自剧本《1900:独白》。影片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名叫1900的天才在襁褓中就被父母遗弃在弗吉尼亚号邮轮上,被煤矿工人丹尼收养后,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弹钢琴,成为一名钢琴大师。1900从出生一刻起,从未离船,最后选择与废弃的邮轮一起终结生命。

海上钢琴师电影评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这部影片自1998年上映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先后斩获“欧洲电影奖”、“意大利金球奖”、“美国金球奖”等多个奖项。即便时至今日,观众对各类型的影片佳作已略感麻木,但这部拍摄于22年前的影片,依旧好评无数。豆瓣上有124万多的观众对影片评分,总体评分9,3分,高于99%的剧情片和97%的音乐片。

虽然观影恨晚,但所幸有生之年没有错过。今天,我将从这部影片的镜头语言、背景音乐和主题呈现三个方面,探析这部影片之所以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镜头语言:在娴熟的视觉呈现下,是一场扣人心弦的视觉盛宴

《海上钢琴师》整部影片虽是在回忆与现实的切换下展开,但不管是时空的交错,还是场景的切换,都处理得十分流畅。变换起伏的画面,娴熟的镜头衔接,使整个故事没有丝毫的突兀。影片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和张力,通过镜头语言的完美呈现,使我们身临其境般地置身于这段美妙神奇的旅程之中。

海上钢琴师电影评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① 影片的场景画面

电影的时长一般是90-120分钟,要想在这个时间展现不同形式的视觉艺术,吸引观众的投入,就必须在画面上使人可以获得美的感官享受。《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没有激烈的冲突情节和华丽的场面烘托,却以变换起伏的画面感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柏拉图曾说:“真正的美来自于所谓美的颜色,美的形式。”《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虽然在视觉的色彩呈现上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但是色彩的合理搭配却极富感染力。事实上,不同的色彩基调不仅能够从感官上唤起人们不同的情感,对于烘托人物性格和影片的情节变化,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海上钢琴师》的主色调是蓝色,十分符合电影的场景,因为蓝色是大海的颜色。影片的开场,伴随着MAX的回忆,蓝色的海面上,佛吉尼亚号在缓缓前行,甲板上是密集的人们。当船到达美国时,大海上朦胧弥散的淡蓝色萦绕着自由女神像,暗示着旅程的漫长。随后,画面转切深邃如墨的海面,人们在甲板上对着大海挥手欢呼,表现出了人类对大海的敬畏,以及大海的辽阔与神秘。

蓝色是大海的颜色,以蓝色为主色调十分符合电影的大环境。1900幼年时在船舱底的小窗眺望辽阔壮大的大海,蓝白色的海面引人遐想。船到达美国时,在自由女神神像下的大海泛着朦胧的淡蓝色,仿佛诉说着一段旅程的漫长而遥远。站在弗吉尼亚号船上的人们从低头俯视大海,对着深邃如墨的蓝黑色的海直摇手的画面,表现出人类对大海的敬畏及感谢。

除蓝色之外,灰黄色也是电影里的一个重要色调。《海上钢琴师》的故事背景是从1900年开始的,这个沉重的时期充满了动荡不安,灰黄色的使用在侧面为影片背景奠定了基调。

主人公1900出生后,被船上的添煤工收养在舱底。整个画面充满了黑暗和腐旧,从煤堆到钢铁,从煤炉到人脸,此时镜头下无所不在的灰黄色,让人联想到了战争所带来的压抑和破败。MAX所去的乐器店,可以说是影片的第二场景。而整个乐器店也是灰黄色的氛围,代表着MAX对1900的所有回忆,以及那些消逝的旧时光。

在影片的尾声部分,弗吉尼亚号船已经停驶在陆地上,不再启航。此时的弗吉尼亚号船除了灰黄色,再无其他的色彩。曾经的富丽堂皇,曾经的雕栏玉彻早已不复存在,它不过是一堆破旧不堪的废铁,锈迹斑斑。灰黄色的使用,无疑是在预示着这艘船和1900的命运,也在与之前的色彩对比下,讲述着岁月的变迁。

影片的唯一亮色是金色,这个华丽的颜色主要是用在渲染船上的富人乘客的聚会舞蹈。每当影片的镜头切制富人的娱乐时,画面顿时闪亮明耀,与甲板上的墨蓝色以及舱底灰黑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着贫富之间的差距。让人感叹的是,每当1900弹奏钢琴时,画面也是金色,只不过更加柔和,隐喻着1900灵魂的纯净和高贵。

可以说,《海上钢琴师》整部影片对色彩的使用十分纯属,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无缝切换。既彰显了色彩搭配的主次,也悄无声息地推动着剧情的演变,并在潜移默化中成功地感染着观众的情绪。

海上钢琴师电影评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② 影片的灯光设计

灯光对于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来说,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只是很多时候容易被我们忽略。《海上钢琴师》在灯光的设计和运用上可谓浑然天成,不仅成功地渲染了情节气氛,也在刻画人物心理上独具匠心,使整部影片极具美感。

影片开始的时候,Max到乐器店卖自家的小号,即便心中万分不舍,但苦于生计又不得不忍痛割爱。对于这个陪伴了他很久的小号,Max原本的心理预期价是二十美元,结果乐器店老板只给出六英镑十先令,且谢绝再议价。生活的窘迫使Max妥协,他意识到,曾经的梦想在现实面前一文不值。

整个情节,Max和乐器店老板虽然仅相隔一步的距离,但却处于不同的光线之中。Max所站之处视线昏幽,在自然光效果下,大块的阴影洒在他的身上。

相比之下,乐器店老板所在之处则耀眼明亮,不远处的壁灯正好映射着他的全身。此处虽然都是运用直射“硬光”拍摄,但通过对光的色彩和方向的不同处理方式,揭示了两个人所处的不同情境。Max陷入生活的拮据中,与往昔相比,此时的他在现实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乐器店主则是整个过程的主导者,犹如高高在上的主宰着,衡量着Max曾经的音乐理想价值几何。

在我看来,光影效果的运用对任何一部影片来说,都可谓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平衡画面方面,一部电影如果想在视觉效果上达到较高的层次,就必须要对光影效果精神设计,使整部影片具有美感。

后来,在行驶途中,弗吉尼亚号遇到了很大的风雨。汹涌起伏的海浪不停地撼动船身,摇摇晃晃的Max在演奏厅遇到了1900。Max按照1900所说,松开了钢琴的制动,并坐在他的身旁听他演奏钢琴。窗外狂风暴雨,室内钢琴滑动。

室外的电闪雷鸣与室内的人工光交相变换,使整个桥段伴随着钢琴欢快的音符跳跃和起伏,使镜头瞬间变得丰富而饱满。我认为,此时的灯光不仅召唤出了电影的灵魂之音,彰显着1900天才般的演奏,更引起了人们对剧情的无边遐想,使两个人的这场表演变得魅力无穷。

随后,唱片公司来到船上给1900录制唱片。1而900在弹奏钢琴的时候,看到了甲板上那个让他心动的姑娘帕多安。他满含深情地凝视着她,目光随着她缓缓移动,而指尖的音符亦全化做了爱的倾诉。在这个片段中,黄色的混合光通过顺光机位照在1900的身上,既统一了整个画面的色温,适应了色彩平衡的需要,也渲染着温暖甜蜜的氛围,烘托出1900此时内心中对爱情的向往。

1900带着他的唱片到甲板上找寻帕多安,想把唱片作为告白礼物送给她。我们跟随着1900的视角,看到的是白色自然光下的帕多安。雨珠纷纷落至甲板,远处的天空和海面相接,构成了一副白色的画面。根据色彩联想,这里之所以选取白色光效,一方面象征着1900内心纯洁高尚的爱情态度,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他此时心中的寒冷和脆弱。

我想,任何一部成功的影片对灯光的设计和运用都是极具智慧的,不仅要满足功能性的需求,更要满足艺术性的需求。若没有精心的光照设计,哪怕剧本再优秀,情节再跌宕,都无法真正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更无法彰显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本价值。

当1900决定下船的一刻,他站在船梯上驻足。追随他的视野,我们看到的是前方高楼耸立的城市。此时主光画面使用的主要是直射光,用以描绘1900的主体形态和空间感,并强化突出了画面的明暗对比。远方的城市光芒耀眼,光线照射在楼宇的窗子上,反射出犀利明亮的光;而1900的背影则置于幽暗的阴影之下,暗示着他内心对未知的恐惧和不安。在烟雾缭绕,闪耀辉煌的城市面前,他最终选择了转身。

纵观整部影片,灯光无所不在。导演对光的设计可谓精心独到,使光的温度、色彩、方向等特征,完美地贴合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光线对于这部影片的氛围渲染和人物心理刻画等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上钢琴师电影评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③ 影片的镜头运用

“镜头会说话“,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不需要太多的台词,通过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就可以看出拍摄者的意图的。《海上钢琴师》除了回忆式式的旁白外,没有过多的台词。然而,这部电影却几乎在每个观影人的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得不说,影片的镜头语言在这方面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影片的开始,镜头从阶梯上缓缓滑下,伴随着Max低沉的旁白语音,镜头慢慢从大全景推进,直至Max的特写。这种由全景到局部的镜头推动方式,很自然地完成了两个场景的切换,突出了此刻的主人公Max,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并将观众代入到第三视角的审视之中。

影片中1900带着晕船的Max在晃动的船上弹奏钢琴这一情节,可以说是影片对于镜头运用的最独到之处。不管是光滑的地面、反光的镜面,还是光亮的琴面,都在无形中成为了镜头本身,使场面调度与人物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这个场景中,不管是场地、钢琴,还是人物,始终都是运动着的,因而镜头在前后变焦和推拉摇移的娴熟运用和转换,使人不仅感受到了海浪上航行的惊现,也感受到了1900指尖音乐的美妙。为了防止观众因镜头的不断移动而视觉疲惫,摄影师通过屋顶坠下的吊灯,巧妙地植入了仰俯交替的镜头。通过对吊灯一仰一俯的拍摄,在有效地缓解观众视觉疲劳感的同时,也调动了观众运动的视觉感受和体验,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除此之外,在这部影片镜头的运用方面,1900和Jelly斗琴的桥段也可谓是精妙绝伦的。当Jelly初次登场的时候,远景镜头俯拍就座人群,显示着舞池里的人们对Jelly的好奇和崇拜。随后,长镜头定格在Jelly的剪影上,并平移至Jelly出场。彰显了Jelly出场的隆重,也和最后他输给了1900,形成了讽刺而鲜明的对比。

在两人弹奏第一首曲子的时候,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对坐在人群中的1900采用了俯拍,而对Jelly则采用了仰拍。此时的1900对Jelly满心敬仰和尊重,而Jelly对1900则满是敌意和不屑。通过这样一仰一俯的视角,暗示了两个人的不同心态。

在弹奏第二曲时,拍摄的角度则由一仰一俯改为了平视拍摄,不仅暗示着两个人在心态上的变化,也预示着“决斗“的结果。在第三回合比拼的时候,影片对1900的拍摄角度直接转为了仰拍,暗喻着1900高大光辉的形象。同时,镜头也开始多角度切换,从1900专注的脸庞,到就座的人群,再到阴影下的Jelly。这样就构成了一种多场景构图的效果,起着一种蒙太奇的作用,使整个情节也如同镜头一样,有了自己的节奏。

我认为,一部成功的影片不在于台词的多少,亦不在于情节的紧缓,而是能够提供富有深度的体验,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到层次感和细节度。

这正是《海上钢琴师》的魅力所在,影片通过对场景画面的精心打造,对灯光的娴熟运用,以及对镜头的多元运用,完美地诠释了影片的核心与主题,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扣人心弦的视觉盛宴。

海上钢琴师电影评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影片音乐:天籁之音的背后,是以微知著的审美情趣和视听美感

1927年,音乐正式融入电影。自此,音乐便成为了电影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电影的表现力,还在推动情节、渲染氛围和唤起观众的共鸣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于细微之处为我们呈现出电影的审美情趣和视听美感。

与一般音乐不同的是,电影音乐兼具音乐属性和电影属性,通过音乐的隐喻性表达影片深刻的主题。《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在音乐上的创作和运用,无疑是整部影片最具感染力的体现。这部影片在对音乐的处理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通过音乐语言这种沟通方式,使音乐的内核更具有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终极属性,为影片情节和角色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和渲染作用,进而引发了观众深刻的思考与体悟。

纵观《海上钢琴师》整部影片,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1900在出场的时候,北京音乐是浓厚的意大利风格,而影片中几乎所有音乐都属于拉格泰姆风格。拉格泰姆,是美国流行音乐形式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黑人音乐。拉格泰姆这一黑人旋律出现在19世纪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度盛行。影片大频率的使用拉格泰姆风格音乐,在一定意义上隐喻着1900意大利黑人移民的身份。

影片对于音乐的独到运用,还体现在用音乐本身诠释影片音乐。在1900为客人们演奏的过程中,Max坐在他的身边,问他是怎样想到此刻所弹奏的音乐的。1900的回答很简单——“不知道。”

看到这里,想起了现代舞大师玛莎·格雷厄姆所说的一段话:

“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通道开放才是你的事。”

1900正是用钢琴所弹奏出的音符,表达着这种独一无二的能量。他与音乐是统一的存在,音乐经由他的指尖跳跃出来,他用音乐洞悉和诠释着身边的一切。

1900和Max在音乐中,谈论着船上的人们。此时,音乐作为一种元语言,叙述着不同人的背景和情感悸动。1900告诉Max,抽着香烟的妇人和情妇合谋杀害了丈夫,而后私奔;那个目光呆滞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回忆,但却无法再回去;与男子共舞的女人泪流满面,像极了要进修道院的妓女……此时的音乐刻骨般地刻画了不同个体的情感,同时又做到了个体与个体切换时的无缝转换。

可以说,在这个桥段中,每一段钢琴曲都紧密契合着人物的背景性格,也从侧面烘托出了1900天才般的音乐天赋,以及他对现实的人情淡薄,繁华落尽的理解,为他最终随油轮消逝世间奠定了心理基础。

在我看来,音乐并不是以无形的形式存在,而是具有其独特的物理属性。《海上钢琴师》的音乐不仅融合了场景和时间的转化因素,还做到了在不知不觉中随时激活观众的情感。

当1900在弹奏钢琴的时候,恰好看见了在甲板上出神的帕多安,唤起了他内心对爱情的希翼。此刻他指尖流淌的音乐宁静而舒缓,却又蕴含着深厚的能量。就像他此时的情感,对爱情充满着希望,内心的热情也在酝酿中被一点点地激活。

后来,当1900犹豫要不要离开弗吉尼亚号,去到那片他从未踏足的陆地上时,音乐瞬间的起伏跌宕,犹如过山车一样急转,引领着我们和他一起跌入到对未知的迷茫与恐惧中。我们此刻看到的是一帧帧的画面,但情绪的起伏却被音乐所引领。

可以说,影片中的音乐充分体现了电影对精神分析学的运用,它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意识和潜意识的通道开关,让我们在观影中重又体悟到了那些久远的记忆和情感。

我认为,这部影片在很多情境下出现的音乐都发挥着明确的暗示和隐喻功能。

比如,在影片开始弗吉尼亚号遭遇风暴的时候,晕船的Max坐在1900的身边,在音乐中和他一起随着钢琴的滑动而行。此时的音乐背景轻松活泼,让我们感觉到一种诙谐与滑稽。另一方面来看,此时的音乐风格完全与当时所处的环境相悖,虽然船身正面临着风暴骇浪,但1900却乐在其中,全然地活在当下。

电影的主要属性就是抒情和叙事,而音乐对二者可以起到最有效的渲染和推动作用。我想,一部成功的电影,一定有着直击人心的旋律在支撑。

“音起,人心生,后人心动,此乃物之使然也。”——《乐记》

观影数次我才发现,这部影片的伊始和结尾,呈现出了双主题前后呼应的模式。每当影片出现波澜壮阔的大海时,就会响起第一主题音乐。而对于1900内心世界的刻画与呈现,都会出现第二音乐主题。

《莫扎特再世》作为第一音乐主题,贯穿影片始终,隐喻1900犹如大海一样起伏的命运。影片刚开始时,他指尖的旋律清澈干净,有一些幼稚,一些青涩,并没有那么纯熟。而在影片结束的时候,《莫扎特再世》再次响起,流淌的音符间却充满了深刻和沧桑。

《Play in Love》这首钢琴曲是影片的第二主题音乐,也是整部影片的核心配乐。印象最深的是1900看着其他人都上岸了,重又跌入了无尽的孤独与失落,此时音乐想起,完美地渲染了1900惆怅的心情和丰沛的情感。

《海上钢琴师》植入了大量的爵士风格的音乐,契合了那个时代的发展要求,音乐的植入也契合人物性格命运的走向,钢琴音乐带给人们的体验就是人生的体验,戏剧化的音乐造就了戏剧化的人生,音乐的伴随史就是人文精神的所指,电影音乐通过音律变换着各种人物心理场景,这是任何行为无法替代的最佳的人类情感表达方式。

对于《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而言,音乐已经不只是一种表达手段了,而是整部影片的主题。

影片中那变化无穷而又富有感染力的爵士风格音乐,为影片情感的升华起着不可名状的作用,使影片在充满人文精神的所指下,推动着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渲染。即便时至今日,依旧堪称经典。

海上钢琴师电影评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3、主题呈现:如梦一般传奇的人生背后,是对自我的遵照与坚守

精神分析电影学被称作第二电影符号学,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核心就是“梦”。电影和梦的区别在于,观众知道自己在看电影,但做梦的人却不知道自己在做梦。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是靠隐喻而生存的。

《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深刻地诠释了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雅克·拉康的思悟,蕴涵了对传统观念的讽刺和颠覆。

1900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传奇到如梦一般。他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深远的的疑问,以及对人生深刻的体悟和思考。

海上钢琴师电影评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① 1900看似一无所有,实则拥有一切

1900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养父丹尼告诉他“妈妈是世上最好的马”,赌马的时候,赌她肯定能赢。

整整八年的时间里,1900在丹尼的细心照看下,过得无忧无虑。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即便没有经历与母亲分离的焦虑,1900的性格却宽厚而包容,淡定且从容。这是因为,船舱就是他的摇篮,大海就是他的母亲。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和母亲从未分离。他在象征母体的大海上无思无虑,自得其乐。因为他知道,他不会抛弃大海,大海也不会抛弃他。

也正因如此,1900没有恐惧,也没有匮乏。因为没有缺失,所以就没有欲望。

欲望,是拉康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拉康的欲望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需要、要求和欲望。需要和要求属于现象层面,而欲望则属于每个人的形而上层面。

1900没有欲望,他喜欢安静地观察每一个旅客,喜欢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喜欢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Max曾劝他离开大海,认为凭借他的音乐造诣,完全可以登岸,去征服全世界,拥有一个成功者该拥有的一切。

可是,这些在1900看来,置若罔闻。他所说的话,是对欲望最好的诠释:

“我觉得,陆地上的人浪费太多时间在为什么上,冬天害怕夏天会迟来,夏天担心冬天将至。这就是为什么你永远在不知厌倦地追寻着另一个地方,那里永远是夏天。我并不羡慕。”

1900的夏天,就在船上,他不知道能从大海母亲那里得到什么,因为他从未要求过什么。

遇到女孩帕多安后,1900内心充满了喜悦。他会在深夜想找帕多安聊天,他会为了面对她而反复练习开场白,他会在深夜去偷看她美丽的脸庞。然而,每当面对她时,他又终是无言以对,只能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音乐之中,用音乐倾诉自己所有的情愫。

在叔本华看来,其他艺术是凭借理念间接地和意愿打交道而音乐跳过了理念和现实世界,是意愿直接的倾诉。1900将自己对帕多安满腔的情感,全部融入了录制的唱片中。他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把唱片送给了女孩,那么他们之间便奏响了序曲。

可是,他没有信心。他信任的是他的琴键,可是帕多安的琴键在哪里?是怎样的?有没有尽头?他不知道,也不敢相信。最终,他销毁了唱片,后人听到的永远只是他灵魂深处的一个片段。

很多人都说,在1900遇见帕多安之后,便有了欲望。然而,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爱情不是欲望,而只是欲望产生的原因。1900摒弃语言,凭借音乐抒发自己的爱情,却最终没有把这份爱情送给心爱之人。

看到这里,我不禁落泪。我看到了1900内心所有的矛盾和挣扎,也感受到了他灵魂深处的坚韧和执著。

终于明白,不管爱情如何让人神往,也不能让他和音乐分开。

他清楚地知道,上了岸,纯洁的爱情会伴随繁琐的生活,望不到尽头的陆地会产生永远无法满足的物质欲望,这种生活终会将他瓦解磨灭。如果为了爱情,要放弃自己的本性,放弃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他宁愿不爱。

1900以船为家,以海为伴,他一无所有,他拥有一切。

海上钢琴师电影评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② 1900不需要出离,因为他始终知道“我是谁”

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自由女神像在雾气昭昭的海平面若隐若现。甲板上,人头攒动。很多背井离乡的探索者和冒险家,满是期待地想象着自己的未来。

随后,一声“America!”让场面瞬间沸腾,淹没一切。20世纪初,美国是无数移民者的梦想和希望。他们如此期待美国,是因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对于他们而言,大海上的自己是漂泊的,陆地才是自己的归处。他们为之向往,为之焦急,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别处”的人,他们早已失去了自我。

正如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所刻画的人物一样,他们总想象着自己生活在另外的地方,把别人的追求当做自己的追求,他们从未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哲学中最经典的莫过于“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而想要回答后面的两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的就是,我是谁。

尼采曾试图通过艺术,赋予人生以意义,希望用日神和酒神战胜人生的虚无。可是,他最终也没有逃过命运的捉弄。托尔斯泰在晚年的时候,意识到了生活的空虚。他苦苦思考,他孜孜探寻,最后却发现,越是思考,越感到自己活在世上的荒谬。他最终意识到,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这一点,我更欣赏老子的通透与智慧。《道德经》第五章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狗亦如草芥,是如此脆弱且渺小。而在这两千多年后,弗罗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才剥夺了人自认为万物之灵长的理由 。

不得不说,终其一生都活在大海上的1900,比芸芸众生看得更深,更透。那些疯狂呼喊的人们看似活得真实,却早已失去了自我,更不会知道自己是谁。然而,1900却是一只有思想的刍狗,一根活得通达的草芥。他在迷失中,找到了自我。

他用钢琴隐喻:

“钢琴只有88个键,它是有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 轮船有船头和船尾,它是有限的,我看得见自己的生命。而在陆地上,我无法面对无限的城市,我看不见地平线。”

在1900看来,琴键是有限的,但他可以创造出无限的音乐。然而,陆地是无限的,他会面临无数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之后还会有另外的选择,他要做的是无数个选择。未来永远未知,人生永远未知。这是他所恐惧的。

如果我们从生活中跳脱出来,用1900的视角来审视当今的社会。我们的生产力飞速发展,科技化水平越来越高。就像韩寒所说:“这个世界更新得太快,你都来不及下载”。

商品越来越多,购物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可是,我们真的比父辈们更快乐吗?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我们的目标从一个跳转到另一个,我们正在失去精神本我。

尼采在他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中,曾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弗洛伊德将心理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内在的原动力,自我是调节机制,超我是服从,是公共道德的意识。 1900是真正活出了本我的人,因为对于种种规则和舒服,他没有压抑,也不会服从。

在我看来,1900就是为批判现代社会而生。他从出生开始,就成为了弃婴,预示着与现代社会的凿枘不入。他的思想蕴涵着对传统观念的讽刺和颠覆,不管是他习得音乐的方式,还是演奏音乐的状态,都体现着他的本我。他是真正的“如婴儿其未孩”,他实现了对本我的坚守。他自始至终都知道,他是谁。

1900唯一想下船的时刻,是因为他想听听大海的声音,他想离开它,再回到它。可是,在阶梯站立的一刻,他似乎明白了,大海的潮汐、咆哮与呼唤,不过都是人们内心的呐喊。他早已接受了自己,以及自己的选择。所以,他不需要离开大海。

大音无声。

最终,1900回归了大海,这是他必然且唯一的选择。他就像他指尖的音乐一样,神奇地出现在这个世界,复又安安静静地离去。一切好像真的发生过,一切又好像从未存在过。

1900最终选择了自己的精神乌托邦,与大海不离不弃。他的赤子之心从未泯灭,他始终知道自己是谁,自由地掌握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在弗吉尼亚号船即将炸毁的一刻,他没有一丝恐惧。他表情安详,沉浸在音乐之中。

就像,一个即将归家的孩子。

海上钢琴师电影评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结语

不得不说,几乎所有观看过影片的人都对1900最终的选择感到很惋惜,可同时又都觉得很完美。这正是一部成功影片的价值所在,它激发了我们对真与美的探求,以及对人生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海上钢琴师》无疑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力作。影片通过娴熟的视觉语言,对1900的一生做了精彩且完美的回放。影片中天籁般的音乐,更将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化为一个个灵动的音符,让我们沉溺其中,心醉神迷。

此刻在想,1900是否只是一个隐喻,是一个幻想出来的人物,意在唤醒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1900,让我们直面自己,勇敢地生活。

愿我们面对繁华世事,终能静守生命,不贪浮华掠影,不做物质生活的随从,活出真正的自己,始终向死而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