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文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大半壁的江山,它讲究格律,甚至大多数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包括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韵文。韵文讲求押韵,这就需要韵书。著名的韵书有《切韵》、《唐韵》、《广韵》、《集韵》、《中原音韵》、《佩文诗韵》等。今天要说的是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的《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李渔(1611年~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省兰溪市夏李村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二十卷的《李渔全集》这样介绍李渔:在清初文坛上,有一位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大名士。他虽然名满天下,但生前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很不相同。有人把他与晚明李卓吾、陈眉公相提并论,称赞他是韵人、贤人、真义士、医国手,有人则骂他“性龌龊”、“善逢迎”,斥他为“名教罪人”。他是以曲名世的,但他的朋友却说,只知道他擅词曲,可以说是不了解他。这位如此复杂而毁誉天壤的人物,就是浙江兰溪人李渔。李渔是一位出色的文学艺术家,又是一位当行的编辑出版家。他一生写作、编辑的书“车载斗量”,留给后人以百万计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