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龙是一种巨大的恐龙,是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食草性四足动物。剑龙被认为是居住在平原上,并且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粱龙)的食草动物一同生活。剑龙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尾巴带有四根尖刺,主要用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爬行纲鸟龙目的1个亚目。体大,剑龙大约可达12公尺长和7公尺高,可重达4 吨。
头小,颈较短,背部弓起。后肢比前肢长,四足行走,背脊上从颈部至尾部生有两行对称的骨质、形状各异的剑板,尾端生有4条或多条三棱形或棒形的骨棘,用以御敌。齿小而多,植食性。
剑龙身长4~9米,出现于侏罗纪中期,繁盛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灭绝,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多年。 剑龙生活的侏罗纪晚期,大约是1亿5千5百万年前到1亿4千5百万年前左右这段期间正是一些巨型蜥脚类,如梁龙、圆顶龙与迷惑龙(雷龙)支配生态系的时代。
剑龙也是侏罗纪中数量众多的著名恐龙,外观上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有一整排的三角形骨板及尾巴上的四枝尖刺,巨大的剑龙头部非常小,脑容量甚至比小狗还小,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是一种很笨的恐龙。
剑龙是典型的食草恐龙。全长7米,如果算上骨板的高度,身高可达3.5 米。整个身躯如同大象,但只有一个小得可怜的脑袋,大脑只有一个核桃般大小。
它的背上长着两排三角形的骨板,宛如一把把插着的尖刀。剑龙是完全用四足行走的恐龙,大小与象差不多,前肢短,后肢较长,整个身体就像拱起的一座小山
剑龙的背上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从颈部排到尾巴,宛如一把把插着的尖刀。这些骨板有什么用处呢?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意见不一,至今还是一个悬案。有人认为,骨板可以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因为在侏罗纪的时候,陆地上的恐龙开始繁荣起来,肉食龙个体逐渐增大,这对食植物的剑龙威胁是很大的,剑龙只有以背上“刀山”一样的骨板防御敌人了。
但是,身体裸露的地方怎么保护呢?所以有人又认为,骨板实际上是一种“拟态”,用于迷惑敌人。剑龙的骨板上带有各种颜色的皮肤和一簇簇像本内苏铁植物一样的东西,把自己装扮得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近年来,有人又提出了新看法,认为剑龙的骨板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当剑龙觉得体温太高时,就爬到阴凉处,这时就有大量血液流到骨板里,通过骨板散发热量,这是变温爬行动物的一种特殊适应方式。 虽然剑龙的个头如大象,但头很小。一个小脑袋如何指挥庞大的身体运动呢?有人认为,在剑龙的臀部还有一个扩大神经球,大约是脑子的20倍大,它能指挥后肢和尾巴的行动,所以有人说剑龙有两个脑子。
看来,剑龙移动它那粗重的后肢和活动它那强劲的尾巴,要比运用头脑肯定要重要得多。因为,剑龙通常生活在灌木、丛林之中,不时地选择一些细嫩的枝叶为食;但是如遇到肉食龙来侵袭它时,它会用钉子般的尾刺鞭打它们,与敌人决一雌雄,这时第二大脑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剑龙,这种曾以“两个脑子”而闻名于世的恐龙,在侏罗纪晚期繁盛了一个时期,于白垩纪早期绝灭了。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它们的遗骸——化石,尽情欣赏它们在恐龙家族中标新立异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