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今南京市)人。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从楚国流亡到吴国的途中了解到了专诸,
“专诸方与人斗,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
后来,经过伍子胥的了解和打听,认为专诸是一位很有勇气的人,这样的人对自己的复仇计划很有帮助。
于是,伍子胥与专诸结为至交。
到了吴国后伍子胥向吴王僚请教进言,描述了很多攻打楚国的好处,但是吴王僚也没那么好哄骗,他知道伍子胥是想借自己的力量向楚国复仇,于是并没有答应伍子胥的劝说。
吴王僚不答应,伍子胥借吴伐楚的计划只能暂时搁浅。没关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作为资深政客的伍子胥很快分析了吴国各方面的政治势力,公子光进入了伍子胥的视线。公子光算得上是吴王僚的堂兄弟了。
说到这里,需要交代一下吴王僚与吴公子光的家庭背景与血亲关系。话说吴公子光的父亲就是先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大弟叫余祭,二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子札。先吴王诸樊知道子札贤明,就刻意不立太子。他想让弟弟们按照长幼次序把王位传下去,这样,既不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又可以达成最终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子札的夙愿。先吴王诸樊死后。吴国的王位就传给了吴王的大弟余祭。余祭死后,按照兄弟相传的先例,王位传给了夷眛。夷眛死后,按照先前的规律,吴国的王位本当传给子札。但是,子札却不喜欢当国君,他四处逃避,不肯就位。国不能一日无君,没办法,吴国人就拥立夷眛的儿子僚做了国君。
吴王僚即位之后,吴公子光十分不满,他私下里抱怨说:
“如果按照父辈兄弟相传的次序,那么,季子札应当立为吴王;如果依循父子相传的旧例,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才对。”
这就涉及到吴国的继承机制,他否定了兄终弟及制,也否定了推举制,他认为自己爹是嫡长子,自己就是嫡长孙,再这样看来他继承王位才是合法的。
正因为有此不满和怨恨,所以,公子光秘密供养了一批有智谋、有勇力的人,企图依靠他们,帮助自己取得王位。
伍子胥想要伐楚,公子光想要王位。于是各有所需的伍子胥和公子光就走到了一起,伍子胥顺手就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
那么专诸想要什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对他很是照顾,待遇优厚。专诸对自己有很清晰地认识自己是一把剑,只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听从公子光的安排即可。
对于伍子胥和公子光来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就等待时机了。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死了。吴王僚便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遣自己的心腹带着军队去占便宜,没想到楚国上下一心反抗,自己的军队反而被围困了。
公子光判断时机已经可以利用。于是,他对专诸说:
“当下国内形势危急,这是个好机会,这个机会不能白白地丢掉。如果不去争取,哪里会有收获?僚不足以统领这个国家,我们现在可以动手,拿回王位。更何况,我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原本就应当立我为国君,是他们自己不按规矩出牌的。即便是按照父辈们兄弟相传的先例,即使季子札回来,我已经当了国君,按季子札的个性,想来他也不会废掉我的。”
专诸接过公子光的话,说道:
“王僚是可以杀掉的。就其亲属而言,他母亲年迈,孩子弱小,一点都帮不上他;他的两个弟弟虽然得力,但是,现在都带着军队在攻打楚国,何况的是楚国军队已经断绝了他们的后路,他们一时半会也回不了国。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吴国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采取行动,王僚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
公子光听专诸这么一说,觉得事情可行。于是,他马上跪下,以头叩地,对专诸说道:
“先生啊,我的身家性命,全寄托在您身上了。”
接着公子光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此即“鱼肠剑”。最后专诸当场刺杀了吴王僚,但也被其侍卫所杀。
专诸死了,吴王僚也死了,公子光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自立为吴王,就是我们孰知的吴王阖庐。为了报答专诸,阖庐让专诸的儿子做了吴国的高官。伍子胥也被阖庐重用。
《战国策·魏策四》中唐雎言: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公子光、伍子胥谋划,专诸舍命挥剑,完成了一场改变吴国命运的刺杀,专诸挥出匕首的那一刻,正好有一颗彗星划破月空。专诸也如彗星般闪耀在天空中。
以上就是今天的历史分享,别忘了点赞收藏啦,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