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两朝之间夹着一个五代十国。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的统治范围以中原地区为主,后世称之为五代。
在五代存续期间,中原地区以外,还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对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五个王朝,这些割据势力有的表面上俯首称臣,实际上只向中原王朝要钱,要粮,攫取利益,绝不履行臣子的义务。
有的干脆公然和中原王朝对着干,中原王朝内政都没处理好,自然也不会去主动招惹他们。
前后出现的割据势力,大大小小有十多个。
可有的存在时间太短,有的地盘过于狭小,一一记载的话,估计写史书的人也烦。
于是挑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掐指一算,共有十个。
这就是与五代并称的十国。
五代十国割据示意图
先介绍一下十国各自的统治范围。
首先记住一个特例:北汉。
北汉建都于太原,这是十国中唯一一个位于北方的割据势力,其他的九个都在北方。
至于各自的统治范围,各位根据它们各自的国号,结合下地理常识,基本就能判断个差不多。
难点在于介绍十国的出场序。
如果将五代的更替比作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各个王朝是依次出场的话,十国的情况就复杂多了,是个线路复杂的混联电路。
首先介绍下前蜀与后蜀。
前蜀是十国中最早称帝的国家。
前蜀的建立者是原大唐王朝的蜀王王建。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朱温是原大唐的梁王,王建是原大唐的蜀王。
原本是同事,现在朱温成王建的领导了。
想得倒美!
王建立马跳出来表示反对,并联络了岐王李茂贞、晋王李克用等各地诸侯,准备联合起来讨伐朱温。
战乱不断的五代十国
可惜,各位诸侯各怀心思,联盟终究没能成立。
你们不干,我就自己干,王建的暴脾气上来了。
就在朱温称帝的同年九月,王建在成都继位,国号大蜀,史称前蜀,据有今四川、重庆大部及陕南、甘南、鄂西部分地区。
剩下的事就不过多介绍了。
富不过三代,这一俗语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代也好,十国也罢,其创始人不管人品怎样,多少还是有些本事的。
接班人就不行了,大都是些扶不起来的阿斗。
王建去世后,其继承人把前蜀搞的一团糟。
这就给中原王朝提供了吃掉前蜀的大好机遇。
顺便说一句,此时的中原王朝已经由后梁变成了后唐。
公元925年9月,后唐决定攻蜀。
三个月不到,前蜀后主王衍正式降后唐,前蜀灭亡。
而后,后唐任命太原尹孟知祥任西川(成都)节度使,管辖原前蜀的辖地。
孟知祥刚到成都,自己的东家后唐就发生内乱了。
老孟一看,你们乱你们的吧,这地方挺好,我也就不回去了。
乱了一阵的后唐终于平静下来,不甘心失去刚刚到手的前蜀属地,派人来和孟知祥干了几仗。
孟知祥比前蜀强多了,后唐派来的人都被他打回去了。
站稳脚跟的孟知祥于公元934 年3 月16 日在成都称帝,国号也称蜀,史称后蜀。
一言蔽之,前蜀是被后唐灭的,后唐派来的人在前蜀的地盘上建立了后蜀。
前蜀与后蜀,大体是个串联电路。
再来看吴与南唐。
历史上的禅让
吴国的创立者杨行密和朱温是同龄人,两人都出生于公元852年。
同龄是同龄,两人却一点共同语言也没有,因为他们一直在互相抢夺地盘。
杨行密是原大唐的吴王,朱温是原大唐的梁王,谁也不服谁。
朱杨两家一直相互攻伐,几个回合下来,杨行密站稳了脚跟,拥有了自己的地盘。
不过,作为吴国的实际创立者,杨行密还没来得及称帝,就挂了。
公元919 年,杨行密之子杨隆演被拥立为吴国王,以江都(扬州)为首府。
不过这时的杨隆演已经成为别人手中的一只木偶,吴国的大权旁落在权臣徐温手中。
公元937年,曹魏篡汉的一幕再次上演,吴帝杨溥(杨隆演之弟)被迫禅位于齐王徐诰(徐温养子),吴亡。
而后,徐诰在金陵称帝,国号为齐。
这样看来,吴与南唐也是个串联电路,是先后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