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考证:年糕的由来和传说
浙江特色的水磨年糕 江浙一带的炒年糕苏州的特色年糕
大爷无事,在家难受,追查年糕的由来和传说,不知是否准确,由朋友们自我鉴定。
考证一: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就发现了颗粒饱满、保存完好水稻的种子,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考证二:
据说年糕是从苏州传开的。相传在春秋时期(公元前586年),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年经武、强盛国势,但后来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显示他的功德。
城垣建成后,吴王阖闾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谗言,伍子胥力谏吴王拒绝越国越王勾践的求和,遭到嫌弃并被赐死。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苏州团团围住,这些糯米粉做成砖状的食物称作年糕,救了全城老百姓。于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城内饥民暂时度过了饥荒。苏州人敬仰伍子胥的爱国忧民的精神,此后,每到腊月过年就准备年糕,一是追忆伍子胥功绩,二是过年时与亲戚朋友分享的礼品,三是携带方便,又能储藏。所以,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考证三:
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 《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年糕传统观念。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唐代鉴真和尚将江浙一带做年糕的技艺传到日本,至今东瀛仍然保持吃年糕习惯。早在辽代,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习俗。到明、清时期,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吃,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浓重的历史气息。北方人的年糕以香、黏为特色;苏州人以色香味为特色,果仁加糖重油搅拌蒸揉而成型;形成南北鲜明的年糕景观。
大约女真后期,南方汉人过年做年糕的习俗传到东北。东北人则用黄米蒸成传统黏性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如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