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禹都安邑
关于大禹建都之地,历来颇有争议。不过从众多史料记载来看,禹都安邑最为可信。《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水经·涑水注》云:“安邑,禹都也。”与《帝王世纪》谓禹“或在安邑”当同据《世本》。又《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安邑故城在绛州夏县东北十五里,本夏之都。”《晋世家·正义》曰:“与绛州夏县相近,禹都安邑故城在夏东北十五里……”。又《吴太伯世家·索隐》云:“夏都安邑,故曰夏虚。”
诚然,夏朝的都城屡经迁徙,夏朝都城众多乃是历史事实,不容否认。但是,在众多的都城中,哪里才是夏朝的正式首都?哪里只是类似于后世“行在”的临时都城?哪里只属于“陪都”或“次都”?考察判断这个问题,应该从《尚书·五子之歌》入手: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这段文字记载的是《五子之歌》的创作背景。大禹的孙子太康即位之后,贪图享乐,不理民事,百姓们都背叛了他。太康不但不思悔过,反而离开都城,跑到河南的洛河南岸去打猎,三个月也不回来。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顺应民心,起兵造反,封锁了黄河渡口,阻止太康北归。太康的母亲和五个弟弟原本陪着太康游猎,停留在洛河北岸,等候太康回来。后羿起兵之后,太康的五个弟弟忧怨不已,唱出了著名的《五子之歌》。从这段记载我们已经可以明确地判断出,夏朝最初的都城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境内。而《五子之歌》的第三首,也明确地指出了这点: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诗歌的意思是:自从陶唐氏帝尧以来,帝王的都城都在冀州那一带。现在,太康失去了王道,破坏了纪纲,把都城都给弄丢了。《尚书正义》也明确指出:“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相去不盈二百,皆在冀州,自尧以来其都不出此地,故举陶唐以言之。”
《左传·哀公六年》中,孔子评价楚昭王时,也引用了这首诗歌,词句稍有不同:
“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
西晋学者杜预在注解《左传》时,在这段后边明确指出:“唐虞及夏皆都冀方。”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太康之前的夏都是在晋南。太康的父亲就是大禹的儿子夏启,他是夏朝的实际建立者,其称帝建都的情况又如何呢?《竹书纪年》也有明确的记载:
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
夏禹去世后,将帝位禅让给了伯益。但夏禹的儿子夏启得到了一部分诸侯的支持,在河南的“夏邑”擅自即位,然后带着诸侯打回了山西南部的“冀都”。成功夺取帝位后,夏启又修建了一座华美的璇台,和诸侯大肆庆祝。这就是说,夏启的即位地点在河南的“夏邑”,但正式称帝建都,仍是在山西南部的“冀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直接说:“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建安邑。”
现在山西省运城市下辖的夏县,就是夏禹和夏启建都的安邑。战国时期是魏国的都城,秦汉时期是河东郡的郡治。北魏太和年间,先将安邑分为南北二县,后又将北安邑县城东迁数公里,改名为夏县。其过去的老城遗迹尚在,现在称为“禹王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城遗址
第四节 划定九州
《楚辞·离骚》云:“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淮南子·览冥训》曰:“生育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水汪洋而不息”,宋· 陆游 《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清·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郭沫若 《赞雷锋》诗:“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万姓仰英烈。”从这些诗文里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九州”。那么“九州”作为中国的别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谁提出的?它指的是哪些区域?
在大禹率众治水的艰苦历程中,禹对冀、青、徐、豫等九个地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治理。登基后,他沿袭古制古训和自己治水期间考察的结果,将国家分为九个行政州,以便管理。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这个九州指的是夏朝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记载的内容,“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就是说大禹在调查了中国大地的国土资源以后,分割了九州的地界,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划分了土壤等级,根据各地的土地条件、自然资源以及距离“禹中央”的所在地冀州的远近,制定了地方向中央的“纳贡政策”。《史记·夏本纪》载,:“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夏王朝由此别名“九州”,传承至今。《左传·襄公四年》载:“芒芒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些文献均说明禹划九州的功绩。《中华通史》是这样记载和认定大禹划九州的功绩:“中国分为九州,就是禹所划定的九州,九州的划定是一个标志,说明中华先民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民族部落,而成为更高级的多部族融合的华夏民族。”
九州图
第五节 建规立制
首先,大禹按照地域分封国民。《左传·襄公四年》中所谓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最近发现的遂公盨也证明了这是真实可靠的。“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贵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绍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大禹按照不同的地域管理老百姓,并且征收赋税。
其次,建立了官僚体系。《尚书・周书》云:“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孔安国传:“尧、舜考古,以建百官。内置百揆、四岳,象天之有五行,外置州牧十二及五国之长。上下相维,外内咸治。”《左传・昭公六年》说:“夏后氏官百”,说明大禹时期官僚机构已成规模。《大禹谟》亦说大禹:“率百官若帝之初”,说明大禹时期已经有了百官的组织。
对官吏还定期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尚书・大传》云:“《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其训曰,三岁而小考者,正职而行事也,九岁而大考者,黜无职而赏有功也。”说明当时的官员任期可能为九年,每三年考核一次称为“小考”,九年任职期满进行“大考”。大考成绩优秀者得以升迁。否则就要降职甚至受到严厉的处罚。譬如,鲧因九年治水无功而被杀,而禹却以治水之功而成为继舜之后统治天下的君主。《史记・夏本记》载:“令益予艄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梢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后来又邀请了伯益参加治水。这里,契就是商族的始祖,在当时部落联盟中,是担任掌管教化的司徒;后稷是周族的始祖,担任农官;皋陶是少吴氏,担任法官。《史记・夏本纪》载:“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法律和刑罚的制定,这都是国家正式形成的体现。
这时的税收政策也出现了,《史记·夏本纪》载:“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另外,一些刑法也制定出来。《尚书·大禹谟》载:“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大禹时代,初步建立了礼仪制度。《墨子·法仪》中记载:“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尊天事鬼”表明祭祀制度业已建立。
第六节 民间传说
一、三过家门而不入
由于夏禹忙于治水,没有时间考虑婚姻,所以年过而立未娶。后来他在治理长江时,在涂山地方遇到了女娇,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不久,即举行了婚礼,正式结为夫妻。按照常理,新婚燕尔,如胶似漆。可是夏禹无法像常人那样,安心享受男欢女爱;婚后仅仅四天,便不得不离开年轻漂亮的新婚妻子,投入到治水事业中去了。后来,夏禹将妻子涂山氏,送回他的封地安邑,女娇就在安邑定居下来。
据说禹在治理水患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夏禹接受了帝舜的治水诏令,他心急如焚,经过自家门口,听到门里的婴儿啼哭,可是治水迫在眉睫,实在没时间更没心情进家。手下人再三劝他进门,哪怕只是和家人见上一面,夏禹却说:“任务要紧,时间宝贵,即使短短的一寸光阴,也必须爱护。”说完就带领手下,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第二次,涂山氏远远望见大禹带着一群人朝家的方向来了,她自然喜出望外,赶忙回家做饭,准备迎接久未回家的丈夫,可是饭菜都凉了,还没看见丈夫回来。她焦急万分,出去一打听,才知道大禹只是在这里路过一下,好似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便匆匆忙忙的走了。第三次,正值夏秋汛期,大禹带着几名随从,骑马去查看黄河水情,路过他的故乡,大伙叫他回家看看他的妻子和儿子,他也同意回去看看,并准备了行当,骑马欲去,忽然有一报子拦住马头,报告黄河下游河北徒骇河堤决口,泛滥成灾,大禹闻讯,二话没说就立马掉转马头,奔赴水灾前线去了。
二、禹凿龙门
禹凿龙门的“龙门”就在今河津市黄河岸边。
据说远古时分,黄河由壶口、孟门奔流而下,到龙门被高山阻拦,四处横溢,祸害百姓。禹便率百姓开山凿石,疏通水路。当时山前有两条岔道,一条通往陕西黄龙山,一条通往河东龙门。百姓们只知一个劲往前开,顺着通往陕西的岔道向西凿进。此时天空忽然传来“错开河,错开河,开西不如往东挪”的鸟叫声。大伙抬头一望,原来是一只矫健美丽的大鹏鸟在上空飞旋,边飞边叫,开河百姓都很惊讶,纷纷议论不止。而禹则能听懂鸟语,已知其意,他与几位老者站到山岩查上看了山情水势,询访当地年长者,问明查清若往西开,不仅工程艰巨,而且毁坏民房甚多。若往东开,省工省时,进度也快。禹便站在高处,挥臂高呼;“往东开!”大鹏鸟方才展翅高飞而去。后人便把交叉处起名为“错开河”。
错开河的对岸有一悬崖陡壁,半崖有一石洞,人称“禹王洞”,相传是禹凿龙门时歇息之处和存放工具的地方。当年禹凿到这里,两山狭窄,山崖高耸,人站立都困难,开山凿石就更难了。大禹挥锤持钎正干的起劲,突然听得“轰隆”一声,陡壁之间冒出一股黑烟,黑烟散去,崖上出现一个黑乎乎的洞口,洞下还有崎岖石阶。禹便和百姓沿石阶而上,来到洞前。这里地势高,举目远眺,能看清高山水势,山洞又大,能容千人之众。从此,大禹就住在洞里指挥开山治水,百姓们开山累了,就在洞内休息,下工后,工具全都存放洞内。
凿山开河,是个大重活,又加上时值盛夏,烈日炎炎,禹和百姓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又饥又渴,口干舌燥。虽说大禹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但百姓们仍有昏倒的、病倒的。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连头发都急白了。正在此时,来了一位老太婆,携带一位小姑娘,在错开河斜对面的山崖下,支起铁锅燃起干柴,为大伙烧起米汤来。大伙喝后,只觉清香可口,沁人肺腑,又解渴,又解乏。这米汤一直供给到禹凿通龙门。龙门通了,老太婆却不见了。后来人们纷纷猜测议论,那老太婆就是王母娘娘,来助禹凿龙门的,遂把烧米汤的地方称作“米汤庵”。
凿开龙门,洪水归道,水患方解,百姓乐业,为了纪念大禹治水有功,龙门也叫“禹门口”,还在龙门山上修盖了禹王庙,岁岁祭祀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