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脸谱
戏曲是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职业艺人,称为优伶。
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歌舞彩陶盆
到了宋代,为了适应市民的生活需要,产生了杂剧。杂剧内容以滑稽讽刺为主,是中国最初的戏曲。金代开始流行一种以唱为主的讲唱戏,叫做诸宫调。
山西元杂剧壁画
元朝注意保护艺人,科举考试长期停止,士子们没有出路,他们中就有一部人,与民间艺人一起,根据杂剧和诸宫调的特点,再把音乐、说唱、舞蹈、表演合到一块,创建了新的戏曲,叫做元杂剧。正是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推向成熟。
关汉卿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尊基人,著名代表作《窦娥冤》;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
到了元代末期,科举考试恢复力,文人大多从杂剧中撤离,逐渐由巅峰状态衰落下来。
明代传奇的表演场面
宋元时期发源于浙江温州一带的南戏,到了明代发展成为传奇,因为内容通俗,在民间广泛流行。到了明代中期,南戏逐渐形成不同地域色彩的各种声腔,其中以昆山腔影响最大。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革,形成了昆腔,又叫昆曲。
同光十三绝
清朝前期,地方戏曲也在发展,乾隆年间,形成了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争雄的局面,因为昆曲大多是文人学士创作,而且只供上层社会欣赏,逐渐脱离群众,日趋衰落。地方戏曲虽然不如昆曲高雅,但语言通俗,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徽剧与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它民间曲调的特点,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就成为京剧。同治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