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沉洲多年,却一直没有深交,对他所写的文字知之甚少。印象里,他交游甚少,作家圈更是鲜见踪迹。他就像武林中一个独来独往的侠客,沉默而低调,不爱凑热闹,更不爱出风头,一门心思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
按理说,作为《福建文学》资深编辑,又是中国作协会员,发表过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好歹也有几百万字,也出过数本书,获了不少奖,是光明正大地上得了台面的,可奇怪的是,他总在关键时刻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无限莫名与讶异。
正是这种异于常人的秉性,沉洲在大多数同行眼里就是一个异数,自然也没有人对他的未来有过多的苛求。开始,我真没把《闽味儿》太当回事。他还能写出什么华彩乐章?
出乎我意料的是,《闽味儿》掀翻了我对沉洲的所有印象。这分明是一个行文老到、纵横驰骋的文章高手。用词考究,造句严谨,条分缕析,又不失自由与法度,字里行间充斥着机趣与自在,随性,自然,不刻意,不造作,收放自如,真是看得过瘾,看得舒服。
说实话,谈美食容易,写美食则甚难。正如他所说:“接触伊始,我就对这本书的文化要求兴趣十足,它不属于菜谱或者菜肴做法之类中规中矩的书籍,注重烹饪技巧的准确与方方面面的均衡;它推崇的是每一道饮食背后的技艺、乡情和故事,要的是地域性,要的是接地气,要的是文化光照下的饮食内容。这显然能全方位调动起我的人生阅历。然而,一旦动起笔来方知难度大,其间有太多的疑惑和未知必须去找答案。”
《闽味儿》以山海为界,由个人成长记忆穿针引线,乡情与人文相织,抚今与追昔交错,于水陆之间勾勒出一幅兼备形、声、色、味的闽味儿画卷。
首先,沉洲选取了有意思、有味道、有情感牵连的闽地美食,并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尽可能完善,使之与全面性、系统性挂上钩,尽量把八闽饮食或多或少都涉及。“除了调动生活储备积累,重现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人与事,以及从书籍里学到并理解的知识,很多细节和过程都想穷究,这就必须采访知情者或当事人”,“近两年的时间里,利用空余时间,等到了好心情,边体验边采访边调整,对从大厨们那里收获来的感性经验,想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还必须找食品科学博士求证,找营养专家解惑……”从作者自述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写美食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与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沉洲重视间接经验的转化,使《闽味儿》一书柔软而不生硬,也不生搬硬套堆砌,而是灵活讲述,生动描摹,力求让每一道美食都化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达到活色生香的境界。其中秘诀,我以为正是来自于他的“好心情”与“想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所下的苦功。
当然,除了苦功,最重要的还是兴趣与天性。沉洲爱行走、爱琢磨,他的天性与美食正可谓相得益彰。美食遇上他,也可谓适得其所。
沉洲认为,“在大致能说清楚菜肴内容的前提下,强调对味与形的个人感受,再努力去追寻、窥觑和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意味,这是一个我喜欢的角度”,“以这样的个人记忆体验来切入,选择有意思的山海食材,配以独特的烹调技巧,再从容讲述一道道菜肴和个体的交集,好像会更别致,更有温度,也更接地气”。
正是由此,我们在《闽味儿》中感受到了一种独特而别致的美食记录,它有文化,有记忆,有故事,有温度,它不是央视版的《舌尖上的中国》,也有别于市面上泛滥的美食图谱,它是一个作家的私人美食笔记,是一个作家对美食的体验与思考。
通过过往的记忆来串联当下美食,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历代能工巧匠们的执着和坚守,也可以感受到市场秩序不规范与诚信体系的迷失给美食带来的破坏。在他看来,“饮食行当不仅需要技艺,商家的良心也不可缺席”,“不遵循自然规律的强制丰产,对以追求原汁原味的闽菜而言必然是灾难”。
确实,美食不仅需要讴歌与赞美,更需要真知与灼见。正如他所言,“我们不能因为逐渐有了一点其他方面的技艺,就让饮食这一国粹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遗失”,“面对丰富有余而精致不足的食物,沾沾自喜只会耽误前程,我们有必要洞见瓶颈,时刻警醒”。
我以为,这才是一个作家面对美食应有的态度与立场,因此,我不仅要为沉洲的美食写作点个大大的赞,更期待他在如此出彩的写作根据地上开创出更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