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夜影不点灯。
农民逮野兔子,是下套子套。最有原始猎人风度的是用鹰来逮兔子。
逮兔子的鹰,有个熬鹰的过程。所谓熬,最主要的是饿。饿的时间久了,给鹰一点点野兔子的肉,鹰就认为世界上只要野兔子肉是最香的。然后继续饿,饿得差不多了,再给鹰一点野兔子的肉,让鹰对野兔子的肉味保持着一种志在必得的欲望。
饿鹰最凶,这就是熬鹰的目的。
猎人去逮野兔子,在饿鹰的脖子上扎一个结,饿鹰逮住了兔子,本来想大吃一顿,脖子上的结却把鹰进食的渠道卡死了,饿鹰就乖乖把野兔抓到猎人跟前。
猎人依然不解开饿鹰脖子上的绳结,让饿鹰继续去逮兔子。逮到三只野兔,猎人就把饿鹰脖子上的绳结解开了,让饿鹰饱餐一顿。
猎人出去逮野兔,饿鹰就卧在猎人的肩膀上。一根细绳子系着饿鹰的一条腿,绳子另一头缠在猎人的手脖上。猎人逮兔子,首先是撵兔子,把兔子撵出草丛之后,猎人才把饿鹰撒开,饿鹰此时凶猛无比,飞上天空,然后扎下身子,迅速扑向奔跑的野兔,把野兔抓起来,飞向天空。饿鹰盘旋一会儿,展示展示自己的胜利,就把野兔逮到猎人跟前。
猎人用绳子把饿鹰的腿拴了,另一头拴在自己的手脖上,继续撵兔子。兔子一旦出现,猎人就很快解开绳子,让饿鹰继续表演逮兔子。
不见兔子不撒鹰,就是不能让鹰作无意义的劳动。没有兔子的时候,让饿鹰飞累了,见到兔子饿鹰的凶猛与敏捷就消失了一些,逮兔子就会扑空。
农村最早的灯是松树有油脂的树段,还有桐子串起来的串子。有了榨油技术后,才有了油灯。后来有了煤油,就有了煤油灯。在煤油紧张的年份,我记得母亲纺花时,用一个烂碗,装半碗菜油,放一根灯捻,就成了简单的灯盏。
有时半夜醒来,还能看见母亲纺花车前的灯盏亮着。有时天快亮了,还能听见母亲的纺花车再响。母亲说:那是你听震耳了。
煤油凭票购买的岁月,人们是很节省煤油的。不到夜影深深,农村人是不会点灯的。不见夜影不点灯,是无奈的现实主义。
这则民谣,引申为几点:一是办事要牢靠,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出手的。
二是办事要讲究效益,不做无为的劳动,看不准的事情不会轻易去做。
三是有了好处才做事,没有好处不做事。前些年有人能贷来款,很多人羡慕,问他技巧是啥?他说:贷给咱款的人,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咱就给他一只兔子,让他逮住,他就把款贷给我了。
民谣的意思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有的变化让人措手不及,这不是民谣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