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是公历(二十四节气为什么对应公历)

传说阶段

据说“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北斗星的斗柄循环旋转,从正东偏北的“寅位”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指寅为立春,斗指壬为雨水,斗指丁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

历史记载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立杆测影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是公历(二十四节气为什么对应公历)

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冬、小雪、大雪。

现行历法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黄经度数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黄经度数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年走过的路线)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当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黄道圆周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黄经度数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