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在于春,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回大地,春意盎然都是对春的描述,时值早春,各地都在做“春”的文章,特别是旅游行业,掌握着“踏青”的信息,几乎遍地开花,引来天南地北,纵横交错的游客;而“墨客”们以“春”为题的文章,也是硕果累累,比比皆是,真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今天我们来研读一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踏青”诗,这首唐诗,将早春描绘的有轮有廓,有声有色,值得一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时的作品,整首诗像“一幅画”,作者从其行径下笔,“孤山寺北贾亭西”告诉读者他在“孤山寺”北,“贾亭”的西边,到西湖边了,到湖边的第一视觉自然是看到水,他看到水与云的位置联系,紧接着是随听觉,转变视线,看到“几处早莺争暖树”,以及“新燕啄春泥”,该诗前四句,读起来似乎直白可见,但引人入胜,在诗人笔下,写的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远胜于现代导游的“套路”说词。
从诗中看,作者边走边欣赏,象是边作诗,边绘画,“踏青”本身就是出来看看“春光”的,春天里的奇花异草都已朦动,当然会使你眼花缭乱,“浅草才能没马蹄”诗句中的一个“浅”字,告诉读者,当时是早春,草不是很长,并形象地与“马蹄”对比草的长度,来说明和证实草有多长,充分说明当时是早春无疑。
这首诗精辟之处在最后两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全面总结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并直接告诉读者“早春”的西湖景色迷人,突出“白沙堤”杨柳成排绿荫的春景,这么好和景色当然是“行不足”(玩不够)的。这样以诗篇来介绍西湖的早春,比起现在的导游经常说的,“你看这里多美啊!”效果胜过百倍。
随着人们生活生平的不断提高,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赶潮流”和“看热闹”大有人在,时下有一句顺口溜说的好:“上车睡觉、停车撒尿、到景点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谈起来只是哈哈一笑”,有闲出门旅游,何不写点“东西”留作记忆呢?要是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入手?不妨学习学习白居易的这首《钱塘湖春行》踏青之诗,这个写作方法完全可以借鉴的,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