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来历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押岁钱,起源于汉代,其来历跟一个特别的传说有关。
传说古时每到过年,就有一个叫“祟”的妖怪现身,为害人间。祟妖特别喜欢小孩子,一到除夕,祟妖就会偷偷跑出来,去摸小孩的脑袋。谁家小孩要是让祟妖摸了,就会生一场大病,变成傻子。
为了防止祟妖伤害自家小孩,家家户户的大人们除夕夜不睡觉,这就是“守祟”。
有对夫妇老来得子,很疼爱自家小孩。除夕当晚这对夫妇就陪在小孩身边,拿出八个铜钱陪这小孩玩耍。小孩渐渐睡去,夫妇就把铜钱放在了小孩枕头之下。
夜半过后,祟妖准时现身,出现在小孩房间。就在祟妖要去触碰小孩脑袋时,枕头下的铜钱就发出了八道亮光,把祟妖赶跑了。原来这八个铜钱是八仙所化,特来人间来保护小孩的。
夫妇把昨夜经历告诉了邻居,人们也就知道了对付祟妖的办法。“压祟钱”就这么诞生了,渐渐地也就变成了“压岁钱”。
最初的压岁钱并不是流通的货币,而是钱币形状的辟邪饰品。辟邪钱币上一面刻着各种吉祥的话语,如驱邪除凶,天下太平之类。另一面会刻着很多吉祥图案,龙凤,神龟等。
唐代时,春节不是初一,而是立春日,宫廷出现了给小孩散钱的传统。唐玄宗曾给杨贵妃新生之子赐过银钱,名曰“洗儿钱”。
到了宋代,给小孩散钱的习俗也出现在了民间,那时小孩收到的压岁钱不是红包,而是彩绳或红绳串起来的铜钱。到了民国时期,才演变成了红纸包裹着钱币的压岁红包。
压岁钱的讲究
一般都是除夕或者初一给小孩发压岁钱,但这两天的压岁钱有很大区别,因为除夕夜是旧年,初一是新年。

除夕夜一般都是给家中小孩的压岁钱,寓意驱邪压“祟”,祈求平安,如果是给家中老人,则寓意压“岁”,期盼老人能健康长寿。
大年初一是走亲望友的日子,人们会在这天走访亲戚,巩固感情。这天的压岁钱一般都是给亲友家的小孩发,而这时的压岁钱就不再是压“祟”钱,而是拜年钱了,寓意财源滚滚,万事如意。
除此之外,关于压岁红包还有很多讲究,比如给家里老人发的红包数额要比上一年更多,寓意着老人健康长寿,红包的数额最好是双数,这样更吉利,红包里的钱最好是连号的新钞票,寓意新的一年里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很多家长都会在给完孩子压岁钱的第二天把钱收走。如果是孩子特别小,还不懂金钱概念的情况还好,但若是大点的孩子,家长还是不收走的好。
孩子一年到头,好不容易盼到了新年,收了压岁钱,结果转头就被要了回去,这对小孩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家长怕孩子乱花钱,可以教会孩子对待金钱的正确方式,而不是一收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