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Ace,直译过来的话就是「王牌」。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作为一加品牌 Ace 系列的第一款产品,一加 Ace 则更具体一点,官方给的定位是「性能王牌」,主打的就是流畅的性能表现,而非是游戏手机。

另外,作为新系列,一加 Ace 在外观上也做了一些取舍和变化,显得没有那么的「一加」,让一些常常关注一加的用户陡升了一些陌生感,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当我开始体验一加 Ace 时,内心也带有了一些矛盾,既然是主打性能 Ace 的产品,配个天玑 8100?以及这款产品还是一加吗?

而在几天之后,心中的不解也逐步明确。

天玑 8100-MAX 也能 Ace

一加 Ace 搭载的是与联发科定制的天玑 8100-MAX SoC,相较于公版的天玑 8100,8100-MAX 主要的提升在 AI 性能上,与高通骁龙 888 接近。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只不过,AI 性能的提升在日常体验中没有那么明显的感知,但根据官方的描述,联手定制的另一面则是着重提升了「稳帧」策略,为一加 Ace 带来了芯片级软件调教。

简单来说,在游戏中的表现更加稳定,减少卡顿的次数。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在实际体验之中,在《和平精英》这类国民级手游中,开启最高帧率之后,在连续多局的环境中,Perfdog 的帧率曲线几乎平直,鲜有掉帧。

CPU 大概占用了 30%,各个核心也丝毫没有降频的迹象,几乎全程保持活跃。如此来说,国民级手游还没达到一加 Ace 的极限。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而在《原神》中,前五分钟刷图清怪的情况下,一加 Ace 能够维持满帧的运行,稳定性十足。但五分钟之后,或许是由于内部积热的问题,一加 Ace 在 45fps 和 30 fps 之间徘徊,帧率的下降体验较为明显。

此时,CPU 占用率为 42.8%,A78 大核们也集体降频至 1.8GHz,只有 A55 小核心在满负载运行。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另外,一加 Ace 还内置了一枚游戏独显芯片,最大的功用就是对游戏进行 MEMC 插帧。有两点要注意,一是需要游戏内开启 60fps,二是需要游戏的支持。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就以现在节点来说,60fps 插 120fps,无论是肉眼还是手感上,与原生的 120fps 几乎相同,难以察觉。对于游戏的支持目前也增加了一些热门游戏的适配,呼出游戏菜单即可开启。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插帧之后,最明显的变化便是 CPU 内的 A78 大核心,全程保持较低的调用,有一个核心甚至全程「摸鱼」,功耗也降低的明显,十分适合电量告急时解解馋。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如此的表现,其实也不过是天玑 8100 这颗 SoC 的正常水准。一加 Ace 无非也是在这颗 SoC 基础之上加入了一加 Hyperboost 稳帧技术,内置了一些 ColorOS 在游戏上的特色化功能。

但,Ace 真就如此吗?

与一加 Ace 一同发布的还有两个配件,一个是定位入门的一加 Buds N 真无线耳机,另一个则是一加 18W 冰点散热背夹。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一加 Buds N 采用了豆杆的设计风格,而且收纳盒采用了独特的直角边元素,整体十分有特色。

功能上,采用了与一加 Buds Pro 同款的蓝牙 5.2 低延时技术,确保了游戏开黑和刷剧不卡顿。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而一加 18W 冰点散热背夹就是一套主动散热装置,功能上与其他同类型产品类似。但一加的有两个亮点,一个是 18W 的高功率,另一个则是霍尔开关的加入。

前者顾名思义,就是风更大,降温效果猛烈。由此,一加的散热背夹提供了低中高三个档位,区别就是降温目标,分别是 2℃、-1.5℃ 和 -3℃,当然,随着档位提升,噪音也从 24 db 提升到 38 db。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原本以为这款散热背夹无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件,花出去 18W 的功率,最终获得的可能只是十几分钟的高能表现。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当我把一加 Ace 与 18W 冰点散热背夹组合在一起,开启高档。结果在特效全开的《原神》环境下,一加 Ace 彻底 A 了起来,连续 30 分钟的高频跑图刷怪,跑出了一条平直稳定在 60fps 上下的曲线,平均帧率在 58.3fps。

此时,CPU 占用率为 43.1%,全程 CPU 的大小核心保持活跃,没有降频,输出相当稳定。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最关键的是,一加 Ace 在《原神》中并没有采用降低分辨率来保证更流畅的帧率表现,与其余 Android 旗舰类似均是在 810p。

配合 18W 冰点散热背夹,一加 Ace 在游戏上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似乎这才是 Ace 的完整体。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当然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是一个《原神》的发烧友,或者拿一加 Ace 当做纯纯的手游主力机。

否则,在日常的娱乐局,配备联发科天玑 8100-MAX 的一加 Ace 足以担任你的上分帮手。

与「加」不同的的设计风格

一加 Ace 少了一加传统的「三段式」侧边按键,可能是「有违祖训」。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但它依然保留了一加手机赖以成名的「手感」。8.2mm 的厚度和 186g 的机身重量,让一加 Ace 在一众性能手机面前,有着绝对的重量和手感优势。

几乎每个摸过一加 Ace 的同事,都会称赞一句「手感好好」,我想这不是「直角边」设计元素带来的加成,而是机身材质、细节的处理、重量和厚度共同决定。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机身后盖则采用了「电光瀑布工艺」,翻译过来就是哑光渐变色彩。这次爱范儿体验的是「开黑」配色,渐变色的处理较为低调,可能「回蓝」配色会更直接一些。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至于摄像头模组,则稍显粗犷了一些,不过在边缘区域采用了 3D 处理,给手感带来了加成。

正面则是一块 6.7 英寸中置打孔的柔性屏,支持 120Hz 高刷新率,分辨率则是 2412×1080。并且这块屏幕支持局部 950nit 的峰值亮度,在阳光之下最高可来到 800nit。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整体来说,与 Ace 这个名号首次出现在一加产品中一般,一加 Ace 在外观设计上也做了一定的取舍,颇有一股不破不立的感觉在里面。

至于一加 Ace 的美感来说,它是相当的主观,我拿着一加 Ace 问过很多同事,正面的回答居多,但相对来说,更多的称赞还是在于「手感」。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换个角度来说,一加 Ace 用了全新的设计语言,舍弃了三段式侧边按键,固然有些可惜,但对于一加在机身细节、质感、手感等方面的拿捏,依然有那么一股传统「一加」的味道在内。

150W 超级闪充改变的是生活方式

快充的普及能带来什么?

可以是节省了补能时间,也可以是减少了单独补电的时间,归根到底实则是用机方式的转变。出门前,洗漱过程中,或者各种碎片化时间下,随手充电,就可以满血。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另外,移动充电宝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更多的是被高规格充电头所取代,而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加 Ace 标配的是 150W「长寿版」超级闪充。150W 指的是充电速度,大概也就 15 分钟能将一加 Ace 充满。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而长寿版其实指的是电池,通过对机内电池的升级,电池循环 1600 次后,电池仍有 80% 的剩余容量,这个数据是行业标准的 2 倍。

换句话说,一加 Ace 在正常使用四年以后,电池容量仍会在 80% 左右,充得快也更持久。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不到一周的体验时间,印象最深的还是充电速度,转眼之间,就从电量见红达到充满的状态。

以及,值得夸赞的是,一加 Ace 标配的 150W 充电头是 USB-C 接口,除了向下支持 65W、80W 私有快充之外,还支持 65W PD 的公有充电标准,通用性拉满了。

这还是一加吗?

在初看一加 Ace 时,其实内心是有很多的疑惑。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一加近几年的转变,或许被很多人过度解读,这就很像一加 Ace 这款产品。从某些方面来说,它失去了一些一加产品曾有的坚持,如三段式按键。

但从更大的层面来说,一加 Ace 依然遵循着「性能」、「手感」这些一加曾经的标签,甚至打磨的更突出了。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就拿天玑 8100 这款 SoC 来说,配合散热背夹,能驯服没有降画质的《原神》,便是「性能」最突出的一方面。

至于手感,虽然更换了设计风格,但对于机身的细节仍然有着较为灵敏的嗅觉。当你的手游走在在一加 Ace 机身上时,仍能体会到最初追求的「好手感」。

一加 Ace搭载天玑处理器(一加 Ace真实上手评价)

一加 Ace 就是一款定位于中端、主打性能的产品,你可以不认同它新的机身设计语言,但你不能不忽视它在一加传统强项的「性能」与「手感」上的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